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日报:那年出线 中国足球已时过境迁(4)

2010年06月13日15:17   北京日报     欢迎发表评论   转发此文至微博

  虽然两名球迷迅速被赛场保安制止,但米卢还是迅速从看台上消失了。

  如果现在回头来看,关于孙继海的选用问题,只是一点点观念的差异,但在人们对世界杯出线的空前关注之下被不断放大。

  在中国队,孙继海的实力无人出其右,这是谁都承认的事实。如果按照中国队一向的排兵布阵观念,孙继海铁定打主力。但是,孙继海几次在比赛中大范围插上助攻,身后留下的空隙一度给球门造成压力,外加上米卢认为孙继海没有其他球员认真,就一直没有把他放在主力位置上。

  一个信奉实力至上的群体,和一个把“态度”摆在首位的外教,观念冲突一触即发。而中国足球的惯例却恰恰是,无论官员、俱乐部老总,还是舆论,都有能左右主教练排兵布阵的本事。

  能有人油盐不进?谁都不信这个“邪”。

  7月19日晚上,孙继海在《足球之夜》发表了对自己落选国家队的看法:“我尊重足协和主教练的决定,但我也会随时准备着。”

  显然,这是在向米卢发出信号。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现在只需要一个台阶。

  三天后,台阶就送到了。7月22日,大连队员李明举行婚礼,邀请米卢出席。那天,媒体来得比宾客还多。这是第一次,全国球迷同时关注一场婚礼。

  婚宴刚刚开始,孙继海就来到了坐在贵宾席的米卢面前,两人满面笑容地握了手。婚宴后,两人长谈了半个多小时。次日,孙继海向媒体透露:“米卢向我说‘准备应召’吧。我非常感动。”

  8月6日,米卢紧急征召孙继海,一场在大牌球员和主教练之间的对台戏终于落幕。这出“十强赛”之前曲曲折折的“将相和”,无论发轫还是解决,方式方法都很“中国”。

  “十强赛”几无悬念

  事实上,随着“十强赛”临近,米卢越来越“中国”了。

  此前,每次新闻发布会上,米卢的迟到是一以贯之的,和记者们的“斗嘴”也是必不可少的。他总是满口外交辞令,从不直接发布任何鲜明的看法,更像条滑溜的黄花鱼一样,用太极手法化解记者们的一个个问题。但从7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以后,他开始有问必答,甚至直接发出了“主场比赛必须全部拿下”的豪言。

  8月25日,“十强赛”第一场。

  沈阳五里河。比赛要到19时30分才开始,但中午刚过,体育场外已经是万头攒动,沿途满眼都是脸涂油彩、手拿国旗、胸前挂着小喇叭的球迷。一幅15米宽、24米长的巨大旗帜挂在体育场门口,用反差极强的黑红两色写着大大的两个字:“圆梦”。

  警察也早已严阵以待。沈阳出动了7000警力,体育场内外布满灰制服的身影。6辆防暴运兵车四下分列,车上载着警棍和催泪弹。

  这样声势浩大的场面。赢了,就是欢乐的海洋;输了,就像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谁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好在,米卢赛前的豪言完美实现了。全场90分钟,中国队占尽优势,在前30分钟就已经以3:0领先,此后始终攻势不减。在比赛到达70分钟时,性急的球迷已经抛开了“黑色九分钟”的心理阴影,唱起《难忘今宵》,为这场比赛提前定性。

  这是一场改变米卢命运的比赛——传接球成功率高得吓人,整体技战术配合无比流畅。面对中国队近乎完美的发挥,哪怕最挑剔的球迷也无话可说。媒体的盛誉更是卷地而来——完美的开端、神奇教练绝非浪得虚名、国足制造完美风暴……那些直到赛前一刻还在喋喋不休的质疑,顷刻间转了180度的大弯。

  8月31日,2比0击败阿曼。赛后,米卢做了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被记者们誉为“惊人”——他第一次早早来到发布会现场等待记者,而不是让记者等他。不但记者们受宠若惊,连翻译都准备不足,没有及时跟到,只能在现场抓了个记者临时做翻译。

  这似乎是一个巧合,就在下一场9月7日的比赛上,中国队再一次遭到了质疑。而赛后米卢没有受到过多指责,与他和新闻媒体日益增进的感情不无关系。

  那一天,是米卢的57岁生日,迎战的是卡塔尔。在世界杯预选赛上,中国队从未赢过卡塔尔。

  B组的另外几支队伍比分咬得很紧,只有中国队两场全取6分遥遥领先。人们希望中国队能顺利拿下这场比赛,如果三战拿到9分,世界杯出线就像探囊取物般轻而易举了。

  米卢对此并不乐观,他一再表示第二和第三场比赛一共拿到四分是他的目标。但在前两场连胜的巨大喜悦下,这个声音显得如此渺小,几乎没有谁注意到。

  终场哨响,1:1。果然是平局,整场比赛以中国队的被动应付作为主打色,在最后一分钟的进球才使得中国队摆脱了输球的命运。

  米卢的排兵布阵再度受到质疑,他自己也清楚地看到了舆论的变化。在新闻发布会上,这个从来不做愁容的老头破天荒地叹了一口气:“终场时我只剩一口气了。”

  这时,舆论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下一场比赛,在9月15日举行。

  说到这里,必须要介绍一下中国足球无所不在的“迷信”心理。主场选择场地并不见佳的五里河,是因为放眼全国已无“福地”——1997年选择大连金州,是因为大连万达队在那里创下上佳战绩。再往前选择工体,是因为在密集的商业比赛中一度“工体不败”。但在一次次冲击失败后,所有曾经的“福地”都变成了“伤心地”,可供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

  球员在上一场比赛用哪只脚进了球,就会在下一场比赛上用那只脚开球;赛前媒体会根据既往战绩总结归纳出一个个“宿命”……这些“迷信”,是因为中国足球从未给喜爱它的人们以真正的信心。

  9·15,和曾经折戟沉沙的5·19只有数字相同,却依然让人们觉得“不吉利”。有一个细节能够体现人们的敏感:无论足协官员还是记者,都犹豫地不肯入住酒店的519号房间。

  幸好,2:0的结果给人们吃了定心丸。“十强赛”第一阶段结束,中国队3胜1平积10分,将第二名乌兹别克斯坦甩开4分,前景一片光明。国脚们得到了3天休假——大赛期间放假,这在中国足球的历史上,前所未有。

  第二阶段依旧开门红,在客场1:0战胜阿联酋队后,中国男足终于站在了自己的命运面前——只要主场打平阿曼队,就能够提前两轮实现世界杯出线的梦想。

  如果这就是结束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终场5分钟前的中阿之战——1:0的比分如故。双方球员在场上几无斗志,只在晃悠着等待比赛结束。

  终于,三声长哨吹响,五里河顷刻间沸腾了,万人狂欢一直延续到后半夜才慢慢散去。

  沸腾的何止是五里河体育场。北京,成千上万人涌上长安街,汽笛声塞满了十里长街。此后,人们把中国入世、申奥成功和国足出线并称为2001年中国的三件大事。

  史上第一次,中国男足终于踏入了世界杯决赛圈。当一名中国球迷,感觉从未那么好过。

  “十强赛”还余两场,但已经没有人再为此操心了。就连最后一场0:1输给乌兹别克斯坦,也没有听到来自任何方面的任何指责。人们只是兴奋着、狂欢着。一场场盛大的庆典在全国轮回举办,米卢和国脚们被目为国人的骄傲。对于学习中文从不热心的米卢甚至在短时间内学会了哼几句《真心英雄》。

  2002年夏天,世界杯大幕拉开。中国以净丢9球、一场未胜的结局离开了韩国。那一次,后来被时任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阎世铎公开评论为“光荣的耻辱”。

  这无疑是很矛盾的说法——既然耻辱,又何来光荣?或者说,既然光荣,又何谈耻辱?然而,这正是无往而不在矛盾之中的中国足球。

  更有甚者,这仅仅是开始。

  2004年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一奶同胞香港队和中国队上演了一场万人皆知的“默契球”,虽然中国队以7:0战胜了香港队,却因为净胜球少一个,连小组赛都未能出线。

  2010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国男足的国际排名从2001年时的50余名跌落至80名开外。当出局的结果尘埃落定,一条报纸标题轻描淡写地说:“世界杯赛事水平得以保证”,看到这句话,不少球迷的反应不是愤怒,而是会心地一笑。

  当时过境迁,再度回首2001年出线时的喜悦,不由得令人感叹——

  如果当年的出线就是结束,那将是中国足球最完美的结局。但是,时间总要向前走,该发生的总要发生。RJ178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国足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