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出乎意料的好签,将中国队往世界杯决赛圈的入口用力推了一大步。第二天,一家体育报纸写道:“这是五百年来最好的一次抽签结果。”
大号黑体标题更是煽情——“神奇的一抽”。
他到底有多神奇?
同样带几分“神奇”色彩的,还有深眼窝、鹰钩鼻,头发永远乱糟糟的米卢蒂诺维奇,中国球迷简称他“米卢”。
这是从他的签名上简化来的。刚来中国不久,米卢蒂诺维奇就见识了中国球迷索要签名的庞大阵势。精于世事的他很快发现,用中文签出一个名字能得到更多的欢呼。
先冲四个方向划四条道,再在中间划上一个十字——米字和卢字,对于米卢蒂诺维奇来说,学习起来都不算太难。但轮到“蒂”字的时候,他皱着鼻子,不肯再学下去了。
于是,大家都叫他“米卢”。
中国足协惦记上米卢,是从1999年开始的。在国奥队冲击决赛圈失利后,外帅霍顿走人仅仅是个时间问题。这时,传来一个消息,米卢正赋闲在家。
生于1944年的米卢,当时已经有了“神奇教练”的绰号。
1983年起,米卢执教墨西哥队,使得这支球队首次打入世界杯八强。1989年,带着由业余球队组成的弱旅哥斯达黎加队进入世界杯决赛圈。1994年,率领美国队首次进入世界杯16强。1997年,为墨西哥争取到法国世界杯决赛入场券后,改投尼日利亚队,又进入16强。
这个永远眯着眼睛微笑,露出一脸皱纹的老头,是历史上惟一一个连续四届世界杯赛率领不同国家球队取得决赛权的主教练。这一蜚声足坛的战绩,对于渴求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中国队来说,无疑弥足珍贵。
1999年12月4日,米卢和中国足协几位负责人进行了第一次“秘密会谈”。至今,双方对会谈内容仍秘而不宣。会谈后,米卢看了北京国安和辽宁队的比赛,实地感受了中国顶级联赛的水平。在球场上,上千足球记者的“长枪短炮”纷纷对准米卢,他成了比场上球员更引人瞩目的焦点人物。
走下看台时,米卢小声对翻译说了一句话:“你们有那么多记者,却只有几百名职业球员。足球在中国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国家队失利后一定会很糟糕。”
如果说记者们的围追堵截让米卢感到了几分压力,那么,球迷的热情则进一步地震撼了他。一位沈阳球迷担心米卢和足协谈不拢,专程飞到北京,举着“盼星星,盼月亮”的标语,在米卢居住的天坛饭店苦等了两天两夜。
米卢得知后,立即把这位球迷请到房间里,让他写下姓名和联系电话。“2002年,我会带你去日本或韩国看中国人自己的世界杯。”听到这句承诺,这位40多小时没合眼的球迷当场痛哭失声。
许是从此时开始,米卢已经下了要来中国执教的决心。这样一块对足球一往情深的庞大国土,有数以亿计热血澎湃的球迷。带领这样一支球队实现第一次登陆世界杯决赛圈的梦想,将为这位“神奇教练”的桂冠上再添一抹光芒。
2000年1月15日,中国足协在广州宣布:正式聘请米卢为中国男足主教练。聘请条件异常清晰鲜明:任期两年,目标是提高中国男足竞技水平,打入2002年世界杯决赛圈。
“要我说,他没那么神”
这位“神奇教练”接到的第一个欢迎礼物,却是连绵不断的质疑。
2000年2月28日,米卢公布了第一批“米家军”的集训名单。
为了这份大名单,米卢当了一个多礼拜的“空中飞人”。
外籍教练不像本土教练对球员那么熟悉。自打春节过后,米卢就在不停地飞来飞去。2月20日飞澳门、21日转道香港飞上海、22日赴昆明海埂基地……
在海埂基地,米卢看了第一场中国球员的训练赛。这是甲B成都五牛队和八一队之间的一场训练赛。
比赛刚开始,五牛队的彭晓方就破门得分,正是这名刚刚从四川全兴队转会过来的球员,在1998年联赛最后一轮,用一个进球把八一队踹出了甲A的行列。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当彭晓方再度发起一次进攻时,八一队一名球员飞起一脚踢在他小腹上,使得彭晓方在地上弓着身子翻滚了半天,疼得站不起来。
回击在下半场第30分钟产生。八一队一个队员抢了五牛队的界外球,被主裁判制止。该队员悻悻地把球扔在地上,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往场内走。早就一肚子火的彭晓方这时爆发了,用力把球砸在对方背上。后者马上掉转身子,抓住彭晓方的头发,双方队友迅速上前增援,一场教学赛就这样成了难解难分的扭打。
发生冲突的地方,距离米卢不足三米。他不住地摇着头,起身走了。
走出训练场时,又一个巧合发生了。
米卢被一群久候在训练场门口的球迷团团围住,又是合影又是签名,几乎应接不暇。这时,刚刚辞职的前国家队主教练霍顿背着大包从旁边的一家小卖部走出来。有眼尖的球迷喊了一声:“霍顿!”但没有人追上去。
霍顿朝备受簇拥的米卢看了一眼,提一提肩上的大包,低着头径直走进了球员生活区。有细心的记者发现,米卢手上的笔停顿了一下。
一周后,名单公布,广受关注的李金羽、彭伟国没能入选,倒是名不见经传的陈刚、赵昌洪、李海强被纳入队中。另外,媒体大加称好的宋黎辉和商毅也没能入选。
争议声四起。
在米卢考察海埂甲B球队时,曾有一位中方教练组成员分析说,米卢“非常聪明”,这是“把工作做到家”,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甲B没几个人够格入选国家队的”。但他没想到,米卢还真的把几名甲B球员挑进了国家队集训大名单。
赋闲在家的徐根宝也通过媒体告诫米卢:“不要挑花了眼。”他分析,米卢也摆脱不了外籍教练来中国执教的老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挑一大批人进国家队再说。“他们总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还有什么希望之星能让他们眼前一亮。”徐根宝说,“实际上,熟悉中国足球的还是我们这些中国的教练员。”
比起这些委婉的指责,一家专业体育媒体更是直接。这张报纸在那份众说纷纭的大名单后面附了一篇评论,标题叫“要我说,他没那么神”。
面对重重质疑,米卢第一次显露出了他的狡猾。在2月29日的足协例行新闻通气会上,他给提问记者下了一个十足的圈套。
当时,有记者问“名单中为什么没有表现很好的李伟和宋黎辉?”米卢先是很严肃地表示,作为主教练,名单应该由自己来决定。随即反问这位记者:“我来中国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对中国球员不太了解。”这位记者回答。
“不对。”看着对方正中圈套,米卢狡黠地一笑,“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国人都很热情。我每走一米就会有一个人对我说,这个人表现很好,应该进国家队。”
谁该进国家队?
担任国家队主帅后不久,米卢就面临了亚洲杯,这被国内媒体称为米卢的“中考”,而“高考”无疑直指世界杯决赛圈预选赛。
最终,中国队以第四名的成绩结束了亚洲杯之旅,大致令人满意。其间最大的亮点是杨晨。杨晨此前未参加一次集训,临阵加盟,却独进三球,还有多次出色的助攻,甚至一度成了中国队前场进攻的组织核心。
但在两年多的德甲磨练之前,杨晨在国内只是以身高和体能见长,技术并不显山露水。杨晨的脱颖而出,使得不少国脚都坚定了出国踢球的念头,留欧潮迅速席卷而来。
虽然一贯表示支持中国球员出国踢球,但把带领中国队冲击世界杯看得高于一切的米卢鲜明地表示了反对:“如果队员出国只能在俱乐部坐板凳,还不如参加国家队的备战集训和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