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日报:定位准了胜利就不远了 国足还需GPS

2010年06月26日05:02   大洋网-广州日报     欢迎发表评论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本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李斌

  丹麦门将索伦森眼神中的茫然无措折射出他内心的想法,在日本队本田圭佑和远藤保仁用两个世界级的定位球蹂躏着索伦森的十指关的时候,“丹麦童话”已经在南非赛场上消失了。“他们的定位球击碎了我们的梦想。”南非世界杯是奥尔森在丹麦队帅位上要站的最后一班岗,相信他在卸任后多年,梦中依然会出现那两个石破天惊而又令人窒息的定位球。

  定位球

  亚洲“导弹”震惊世界

  本田圭佑在第16分钟踢出精美的落叶球,用一个定位球为日本队带来领先。而在第30分钟,远藤保仁踢出了一个更加骇人的定位球——皮球从人墙上方滑过,直奔球门下角。如果将索伦森在防守第一个定位球时的失误归咎为站位和判断失误的话,那么第二个定位球对索伦森而言根本就是“无解”,当他看到这个球下坠的弧线时,已经无法挽救了。本田圭佑和远藤保仁的定位球的特点不同,前者从小学开始就练习“无回转定位球”,这类定位球比回转球时速快3至5公里,当天比赛所处高原的海拔1500米以上又使得皮球时速加快0.4公里。与本田圭佑不同,远藤保仁是抽球的上部,造成纵回转。

  这并非亚洲球队在本届杯赛上仅有的定位球表演,韩国队的朴周永在小组赛最后一轮同样主罚任意球直接破门,帮助球队成功晋级。令人吃惊的是,韩国队小组赛的另外两个入球都是源于定位球,由李正秀打进的。南非世界杯至今,仅有4次定位球直接破门,其中3次来自亚洲球队,而剩下的一次则属于尼日利亚队,他们的定位球射门弹地后破门。

  值得一提的是,上一次在世界杯赛场出现单场比赛打进两个任意球的,还要回溯到1974年世界杯的前南斯拉夫队。从日本队与韩国队在南非世界杯上的表现来看,定位球显然已经成为两队的主要进攻方式,韩日球员借此缓解前场渗透能力和对抗能力不足所造成的进攻弱势。

  南非世界杯掀起东亚旋风

  韩日两队自我定位非常清晰

  定位球的成功只是日本队成功的一个方面,他们此前提出大胜丹麦队,以及进入四强等言论一直被视为笑谈,主帅冈田武史也是备受舆论批评。但真正到了比赛场上,他们成熟的布阵、积极的心态、传接配合的娴熟,都让球迷感到惊叹,他们对阵丹麦队的3个入球,都蕴含着巴西足球技术细腻和灵秀精妙的特点。这是日本队自我定位的成功,他们在面对丹麦队的时候,善于运用技术和速度优势,通过局部的传接来避免身体对抗的劣势。

  自我定位的成功,并不体现在一场比赛当中,过去的数十年,日本人坚持学习巴西的足球风格。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成立了国家训练中心,系统培养青少年球员,更坚持不懈地将数以万计的日本青少年送到巴西去学习“桑巴足球”。同时,日本还邀请特鲁西埃、济科等名帅执教,最终成就了现今日本足球的鲜明风格。1998年才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日本队,如今已经成为亚洲足球的代表。他们的职业联赛、青少年培养,都有着鲜明的技术特点。冈田武史执教日本队之后,更是打造出了一支立足于防守,有着犀利反击的球队。在坚持技术化的同时,冈田武史强化了球队的防守和整体,实现了与世界足球发展大趋势的同步。

  和日本队的自我定位一样,韩国队也是坚持着自己的道路,打造出了有着自我风格的球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队就开始接受严酷的军事化训练,从而形成了拼抢强悍、跑动不懈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韩国队的自我定位同样在发展,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了技术配合,这是他们最终收获果实的一个原因。

  中国足球“定位”难

  还在寻找GPS

  亚洲邻居在南非世界杯上取得的成就给中国队提供了一面明镜。事实上,过去数十年,中国足球从来没有真正定型,这就是自我定位不清晰造成的。1954年,中国派出球队到匈牙利学习,但这种学习并没有让匈牙利的足球风格在中国落地生根。后来,中国足球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中否定自己,朝秦暮楚。南美技术流派、欧洲流派、欧洲拉丁技术流派、德国风格、巴西风格、英国风格、荷兰风格,长期以来,唯有米卢致力于打造中国队自有的风格,而恰恰也是他带领中国队史无前例地冲入了世界杯决赛圈。

  中国幅员辽阔,北派足球和南派足球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其实,北方球员的类型和韩国的强悍相近,而南方球员的特点和日本的细腻相似。但这么多年,中国足球并没有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反而冷眼观看韩国队和日本队对于自我风格的坚持,并且对学习邻居的提议不屑一顾。现任中国足协“掌门人”,又抛出了学习西班牙和巴萨的论调——日本队和韩国队在南非世界杯为亚洲足球定了位,而中国足球却还要找自己的GPS(定位系统)。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世界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