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 新闻> 日本> 世界杯1/8决赛巴拉圭VS日本> 正文
□尹 波
丹麦有“北欧巴西”之称,而日本是“亚洲巴西”。两个“巴西”相遇,90分钟便分出了真伪。只是结果使预言家们大跌眼镜:伪的是丹麦,真的是日本。
丹麦何以与“巴西”结缘?盖因在人高马大的北欧诸强里,丹麦身体条件不输瑞典、挪威,技术风格却更像南欧的拉丁派队伍。1992年夺得欧洲杯冠军的那支丹麦,以及1998年法国世界杯上,与罗纳尔多领衔的巴西踢成2比3的那支充满艺术足球细胞的丹麦,比起意大利、法国和前南的技术型劲旅来,也毫不逊色。从劳德鲁普到托马森、本特纳,一代代丹麦球星,皆以球风优雅、脚法华丽知名。
而日本的“巴西化”比丹麦更加彻底。尽管体质与天赋相比巴西所差甚远,但日本人学习巴西的信念坚定不移,数十年如一日。目前巴西的日本移民多达数百万,其中从小就在巴西和本地孩子一起踢球的日本少年不少于30万人。巴西足球的血脉已经延伸到了日本球员的骨子里。日本足球的职业化,是靠过气的巴西籍外援和外教一手扶持起来的。J联赛俱乐部和日本各级国家队,走的全是巴西式技术足球的路子。
形似巴西的丹麦,遇到神似巴西的日本,两者高下立分。日本人的个头、模样、动作,与巴西球员大相径庭,但踢球的风骨一脉相承,对场面的控制,对节奏的把握,防守的疏而不漏,进攻的绵里藏针,令人叹为观止。在他们面前,高大英俊的丹麦球星们全成了“糙哥”,球要么拿不住,要么拿住了传不出去,要么传出去了没人接应,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慢对手半拍。防守被人家的进攻晃得眼花缭乱,进攻则在日本密不透风的防守面前无处下手,用尽蛮力却总像重拳打在棉花上。
这场比赛,有两个数据的对比发人深省:一是丹麦11名首发球员的身高加起来,比日本11名首发球员多出一百多公分;二是整场比赛,日本11名首发球员的奔跑距离,除门将外全部超过了10公里,而丹麦球员无一人在10公里以上。日本球员用不知疲倦的奔跑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弥补了与丹麦球员的身体差距。于是,技术差距便决定了双方较量之成败。此役两队都多次获得位置极佳的前场任意球,本田圭佑和远藤保仁那两记世界波入球,与丹麦球员一次次放出的高射炮,是这种技术差距的真实写照。日本的完胜,出处就在这里。
本届世界杯对中国足球的最大震撼,就是亚洲一流强队的突破性表现。当我们依然如井中之蛙,沉浸在东亚四强赛逼和日本、大胜韩国的喜悦中时,日本、韩国乃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早就把目标和境界升华到了欧美足坛的层次。韩国、日本在远离本土的地方双双进入世界杯16强,意味着亚洲足球质的飞跃。以韩国胜希腊、平尼日利亚、负阿根廷,日本赢喀麦隆、丹麦,负荷兰的战绩为标杆,日韩两队的综合实力,显然已相当于欧美准一流水平。世界杯对他们而言,远远不再是“重在参与”。
日本也曾是“伪巴西”,当他们终于修成“真巴西”之果时,我们还在为自己的“伪”字后面应该加上哪个名字而争吵不休。因此,中国足球的由“伪”变“真”之路,何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