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体坛周报:足球传奇需要残缺之美

2010年07月05日12:34   体坛周报     欢迎发表评论   转发此文至微博

  体坛周报记者梁熙明述评 故老相传,京都西本寺美轮美奂,各方面无可挑剔,唯屋顶独留一片残瓦,乃人为所致。观者每每好奇,住持的解释:太完美,恐遭天妒。这或许是对残缺美最好的诠释。世界杯史上最完美的残缺,非1994玫瑰碗那冲天一射莫属。那低垂的马尾辫,整整扣动了一代人的心弦,为之迷恋,为之缠绵。

  一个射失的点球竟然带有如此的魅力,想必为点球决胜发明者始料不及。当初点球决胜的出现,纯粹是为了避免择日重赛的尴尬。但是点球决胜仅仅进行了两届,就因为太残酷而被人接受不,出现改回择日重赛的呼声。

  数十年历史长河,当初都输过点球大战而吵吵着这种轮盘赌不好玩的那些球队,都先后尝过赢的滋味。1986年输掉的巴西连赢1994、1998两场大战,连输三届世界杯点球决胜的意大利,终于在第四次赢下最重要的决赛。抱怨点球的声音小了,点球已被广泛接受,成为比赛的一部分。射失?漫长的岁月会还给你的。而在比赛中的射失,反而增大了比赛的魅力,令人体会到别样的高潮。

  如果不是两次射失,如果操刀者如机器般冷酷,执行得一丝不苟的话,西班牙对巴拉圭之战也许90分钟内将是一场乏味的1比1,西班牙继续慢慢啃着坚硬“龟壳”。恰恰是那短短1分钟内,一前一后三射两失,令人情绪上大起大落,令观战者目瞪口呆,令支持者转悲为喜,又转喜为悲。没有任何艺术作品能提供这样强烈的戏剧性素材,而足球做到了。

  饶有兴味的是,与英德大战兰帕德远射过线不算,成为1966悬疑的报应一样,阿隆索二射不中,似乎也是历史的因果报应在作祟。1982作为东道主的西班牙,在对南斯拉夫一战禁区外竟然摔出点球,奇中奇的是丹麦主裁索伦森在乌尔法特第一射被扑后裁定门将移动在先,坚持重罚,结果华尼托打入。

  索伦森断案,与此番拉里昂达、罗塞蒂瞬间“失明”如出一辙,偏偏阿隆索第一射罚进而被吹重罚,恰恰第二射不中,西班牙也还了1982的“债”。

  乌拉圭对加纳,如果吉安射进最后的点球,世界杯多了张纪录在案的红牌,少了后续多出来十多分钟的比赛画面,少了后面那些操刀者复杂的心路挣扎,更少了一段历史传奇。恰恰因为吉安的射失,多了一个争议话题,多了一段人生戏剧。

  当初,1986的济科、苏格拉底、普拉蒂尼,甚至1990的马拉多纳射失点球,人们只是停留在为点球难度唏嘘。巴乔一出,更令人体会到强烈悲情。而如今,在普遍接受这种决胜方式的同时,人们也普遍接受了射失的不可避免,这多少也可算是足球的进步。

更多关于 点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