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足联不愧是优秀的编剧,从小组赛首轮的铺陈,到跌宕起伏的淘汰赛,将64节相对独立的章回体小说刻画得如此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剧本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永远不按读者的正常思维演变,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你以为首战四球大捷的德国会轻取塞尔维亚,它偏偏让你的眼镜片碎了一地;你以为西班“牙”牙好胃口就好,吃掉瑞士糖不成问题,却不承想被瑞士糖崩掉一颗门牙;你以为强势晋级16强的南美诸雄会雄姿英发、包办四强,可巴阿竟莫名其妙地“自杀身亡”,只有乌拉“龟”龟壳坚厚,没有被“夹拿”掉。
读者永远是善良的,多情的他们为悲情科威尔叫屈,为新好男人卡卡鸣不平,为美国阿甘被吹掉的进球不忿,但这些跟国际足联有何干系?他们只是设计了大致的提纲框架,当小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时,情节还需裁判这个导演具体发挥。于是,借助于“普天同庆”这个史上最圆的道具,就有了克洛泽、科威尔、卡卡的含冤红牌;有了兰帕德超过门线近半米的进球被视而不见;有了特维斯越位两米的进球居然算进;有了西巴大战4分钟内判两个点球连罚三次匪夷所思的一幕。
当一幕幕情节戏剧性地上演,酒吧街上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一边呈现错愕的表情和张成O型的嘴巴满地找眼镜,一边借助于酒精的刺激,在一次次声嘶力竭中让自己的声线濒临破产。
聪明的编剧会根据剧情的发展改变剧本,更何况这个编剧还兼着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总制片人一角。在他们看来,剧情怎么吸引观众怎么来,怎么出乎意料怎么来,他们只在乎过程,结果怎样与其无关。导演导得不好,可以拿掉;演员不配合,可以OUT。
绝对不要低估编剧的智商,虽然连续剧只剩四集,但从来不按常规套路出牌的国际足联,依然会让观众想破脑袋也想不出结局是什么。
四强中“三欧战一美”,当南美独苗乌拉圭面对欧洲列强的围剿,谁会把宝押在南美球队身上?但请大胆想、逆向猜,当你跳出地球人的思维,从阿凡达的角度看待南非世界杯时,你可能会猜中谁是最后的冠军。
朱 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