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二三流球队更为争强好胜 小人物更有求生大欲望

2010年06月16日03:02   中国青年报     欢迎发表评论   转发此文至微博
二三流球队更为争强好胜小人物更有求生大欲望


  6月15日,新西兰球员补时阶段头球破门。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摄

  世界杯新军、欧洲“弱旅”斯洛伐克队和通过附加赛战胜亚洲巴林队才来到南非的大洋洲球队新西兰队,今天下午在勒斯腾堡以1∶1战平,斯洛伐克队也由此赢得了他们在世界杯历史上的第一个积分。

  与豪强相抗、强弱对话等赛前就可以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其他比赛相比,这场“弱弱相争”对于非主队球迷并无太多的看点,但正是这两支“弱队”在场上的兢兢业业,让观众在第93分钟看到了振奋人心的进球。

  在强弱界限愈发模糊的世界杯赛场,新军斯洛伐克队和“弱旅”新西兰队的生存之道,就是坚持不懈战斗到最后一刻。由于这一组意大利队和巴拉圭队在此之前同样打平,斯洛伐克队和新西兰队出线形势并不特别糟糕,而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的非洲大陆上,本届世界杯“二流”乃至“三流”球队的生存之道,甚至值得那些传统列强虚心学习。

  以亚洲球队为例,虽然澳大利亚队在对阵德国队时净吞四蛋输得一干二净,但韩国队战胜希腊队和日本队拿下喀麦隆队,都预示着亚洲球队在这届世界杯上,即将发出向世界一流强队冲击的宣言。

  按照意大利队主教练里皮的说法,“目前出现在世界杯赛场上都不是最好的球队”。“银狐”的言外之意是经过漫长赛季之后,对于靠身体吃饭的球员,已经很难在国家队比赛中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而这恰恰说明日本、韩国等亚洲球队为世界杯所做的充分准备,已经在赛场上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日本队参赛之前,主教练冈田武史喊出让日本球迷无比振奋的“四强”口号。据媒体报道,还有队员表示对此目标不满足,认为“我们应该把目标定在决赛”,日本队对世界杯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这就是日韩在世界杯赛场上谋求发展的生存之道——他们目标始终一致,把世界杯赛场上的胜利视作带动国内整体足球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并为此付出长期的努力。

  “我们为参加世界杯准备了很长时间,球员已经进入了比赛状态。”韩国队主教练许丁茂在获胜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即便是面对夺冠热门阿根廷队,我们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2002年日韩世界杯,日本队打进16强,韩国队则令人难以置信地打进4强。标志性的胜利让足球运动在两国成为青少年竞相参加的、以获得强烈国家荣誉感的体育运动,这使得两国在世界杯赛场上有选择球员的极大余地,同时也保证了球队的团结一致。

  而在贯彻战术方面,日韩队员完全服从教练,即便冈田武史弃稻本润一用本田圭佑,许丁茂把李东国放进替补席,都没有影响球员在场上执行战术纪律的信心。

  正是欧洲“弱旅”的谋略和亚洲球队团结一致渴望胜利的强烈信念,让非洲球队在世界杯上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

  即便是世界杯史无前例地光临非洲大陆,头顶巨大光环的非洲本土球队,也未能在首轮比赛中用成绩表达出他们对世界杯的回馈。

  算上东道主南非队,本届世界杯非洲球队一共获得6个名额,但除了加纳队赢了一盘散沙的塞尔维亚队,“众望所归”的东道主南非队揭幕战同墨西哥队战平,科特迪瓦队闷平葡萄牙队,尼日利亚队、阿尔及利亚队和喀麦隆队统统输球。以往世界杯上人们习惯见到的非洲球队强势出击的情景,至今未能出现。一旦这6支非洲球队集体止步于小组赛,国际足联势必将在随后的代表大会上讨论是否要缩减非洲参赛名额,这样的恶果,不但和世界杯首度进入非洲的主题思想相悖,对非洲足球运动的整体发展更是巨大的打击。长此以往,非洲球员将只能作为欧洲主流联赛的人才输出基地,或许仍然能有以足球为谋生之本的非洲天才球员在欧洲豪门球队中占据主力位置,但非洲足球的整体辉煌,也将成为镜花水月。

  “我对输球的结果很失望,球队在上半场表现得过于紧张,下半场我们想组织进攻,但纪律性不强,球队并没有把应有的水平发挥出来。”喀麦隆队法国籍主教练勒冈在输球后虽然没有点名批评队员,但他的表态也印证了喀麦隆队前几任主帅离职的原因——球员们拉帮结派各自为战,国家荣誉感和足球比赛所需要的战术纪律在该队经常让位于球员个人利益。

  此外,非洲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先天性缺失”,也是非洲球队很难拓宽生存之道的重要原因。

  比如首战输给斯洛文尼亚队的阿尔及利亚,该国球迷热盼在阿尔及利亚出生的法国球星齐达内为该国“脱非入欧”作出努力。与其他前法国殖民地不同,阿尔及利亚在独立之前几乎完全属于法国本土,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无法分割的联系,这也使得阿尔及利亚本土主教练萨阿丹无法完全操控手下这些曾经代表过法国各级青年队出战的球员。

  因此,“世界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足球比赛,在成为真正的世界足球强队之前,“二流”乃至“三流”球队在这个舞台上的生存之道,也是世界杯带给球迷和各类问题研究专家的生动实例。本报特派记者 郭剑

  本报约翰内斯堡

  6月15日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世界杯 新西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