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佬退出让地球转得更快 青春风暴助德国队驶向花季

2010年06月15日10:03   南方都市报     欢迎发表评论   转发此文至微博
大佬退出让地球转得更快青春风暴助德国队驶向花季

铁血战车驶向花季

  今日议题

  亮相诸强,英法堪堪战平,阿根廷狂攻之下仅取小胜,唯德国打出强者风范。在并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德意志为什么打得这么好?

  南都记者 黄嘉鑫 英国足球名宿莱因克尔说:“足球就是22个人在场上奔跑,然后德国人获胜的游戏。”即便是死敌,英格兰人也对德国人拜服。

  德国人是世界杯的常胜将军,他们在过去18届世界杯7次打进决赛,3次夺得冠军。然而,对于德国足球的印象,大多数人只会联想到“战车”,无情的,冷冰冰的,机械保守,纪律严明,铁血坚韧……

  当德国世界杯出现一次“青春风暴”时,人们还以为这不过是克林斯曼激进改革的外衣。四年之后,日耳曼战车用绣花般的配合4比0横扫澳大利亚,成为南非世界杯第一个亮点,且让人见识了德国足球在风格上的升华。如果换一件球衣,他们说不定会被误认为是西班牙或者荷兰。

  年迈多病的澳大利亚,在德国新一代年轻人摧枯拉朽的进攻中崩溃。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全攻全守,但比荷兰人更严谨,这是德国人改不了的习惯,也正是这样,他们才比荷兰多拿了那么多冠军奖杯。

  季羡林先生曾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记载了德国人爱花的风格,“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他的女房东告诉他,这样养花正是给别人看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日耳曼也是浪漫的民族,只是我们总错觉他们是古板的。以前常用郁金香形容荷兰,却甚少有人提及德国和他们的国花矢车菊的相似。花色淡雅,花香清幽,诗人曾说矢车菊的花能启示人们小心谨慎,虚心学习。德国足球不也正是这样吗?他们在新旧世纪交汇时曾一派衰老颓败之相,如今天的澳大利亚,但不消十年,便在吸取各种给养后灿烂重生。

  [阵容之变]

  勒夫被迫将青春风暴进行到底

  新世纪来临时,德国足球曾面临一次痛苦的挣扎。1994年世界杯,德国在1/4决赛成为保加利亚创造奇迹的垫脚石;1998年世界杯,又在1/4决赛不敌克罗地亚,再一次成就了东欧人;2000年和2004年两届欧洲杯都在小组赛即被淘汰。

  即便在这期间拿到1996年欧洲杯冠军和2002年世界杯亚军,德国足协却未雨绸缪,早在1998年起便开始推行青少年培养计划,沃勒尔、斯基贝和其他德国足协的教练员直接参与到全国70多家俱乐部的青训中,目标是“不遗漏任何一名有天赋的孩子”。这大概是因为巴拉克为代表的76一代成才率太低,“老破战车”让德国足球经历了一段青黄不接的恐慌时期。2004年沃勒尔冒险换血,但功败垂成。

  不过,2007年,德甲的平均年龄便降低到1993-1994赛季以来的新低———26.74岁。这个年龄,正是克林斯曼带领球队在德国世界杯勇闯四强的球队平均年龄,克林斯曼离任时,曾说“勒夫是那个将我的计划进行下去的人”。2008年欧洲杯之后,勒夫劝退了莱曼,梅策尔德、博罗夫斯基、诺伊维尔等球员再也没有获得参加大赛的机会,不久之后弗里茨和弗林斯也被国家队拒之门外,再加上如今巴拉克因伤退出,来到南非的德国队平均年龄刚过25岁,是1978年那届德国队之外第二年轻的阵容———那一届世界杯,联邦德国获得第六名。南非世界杯首场比赛,德国首发11人的平均年龄仅为24岁零5个月,是所有32强球队中最为年轻的。尽管他们年轻,但大多数人却有着丰富的比赛经验,托马斯·穆勒和巴德斯图贝尔两名1989年出生的“德甲菜鸟”还踢过欧冠决赛。在“足球皇帝”贝肯鲍尔看来,这支德国队至少能打进四强。

  勒夫曾想给克林斯曼掀起的这场“青春风暴”改革找一些中和因素,以免太过激进,在他的设想中,至少要留一两名能稳定局面的老队员。2006年世界杯之后,他一度被指责只会萧规曹随,即便保留世界杯班底赢得欧洲杯亚军,也是批评声如潮。然而,库兰伊的叛逆“早退”,恩克的自杀,罗尔菲斯、韦斯特曼、巴拉克的受伤,以及希策尔斯佩格的状态低迷,使勒夫不得不一再提拔年轻球员,从而催生了全面年轻化的德国,并在德班刮起风暴。

  如今的德国队,只有克洛泽和布特两名超过30岁的老将。2004届的拉姆和施魏因斯泰格已经成为这支德国队的主心骨,而厄齐尔、穆勒和巴德斯图贝尔等近90后球员也在大场面站稳脚跟。这支年轻的德国队也许无法在南非称雄,但这一次宝贵的经历,将让他们成为2014年世界杯冠军的最有力竞争者。

  延伸

  巴拉克走,地球转得更快

  “巴拉克退出了,德国队获得亚军的可能性降低了。”网友在巴拉克退出国家队之后这样调侃。34岁的切尔西中场在世界杯前最后一场俱乐部比赛中被踢伤,让这支德国队失去了过去十年的“大佬”。

  即便球员表面上会惋惜球队失去了一位精神领袖,但巴拉克的存在却并非都是好事。与弗林斯结成小团体,在比赛中与波多尔斯基冲突,倚老卖老的巴拉克实际上更像最后一块阻碍德国队年轻化革新的顽石。克林斯曼除卡恩用的是“轮换制”的借口,勒夫退莱曼用“年龄大”的借口,但对于拜仁系树大根深的“球霸”巴拉克,却都不敢贸然动手。

  凯文·博阿滕在足总杯上的一脚,推动了德国队的改革进程。少了巴拉克,如今的德国队节奏更加明快,厄齐尔带来的突破能力和创造力,让德国的前场进攻变化更多。就在首战之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由于不堪忍受有记者不断贬低自己的球员,主帅勒夫当场拂袖而去,留下一句“这支队伍打破了德国队以往的秩序,从突出个人能力,到全队一起拼抢,一起配合”。事实证明,勒夫对于自己球员的信心并非盲目。

  更重要的是,以年轻人为主的德国队将更加团结。勒夫任命拉姆为队长,便是看重他“与年轻球员的交流更加顺畅”。厄齐尔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共同成长,不仅是在球场上,还在场外密切地联系。我们经历了很多的欢乐,一起欢笑,每个人都知道要做什么。我们是一支真正的球队。”

  [风格之变]

  防守日耳曼,进攻靠移民

  拉姆在赛前说:“我们在战术上非常多变,我们的一对一能力更强,技术更好,更喜欢控制皮球,这些与传统的德国队不太相同。”

  果然,德国人在比赛中颠覆了人们对他们的足球印象:除了克洛泽的第二个进球是依靠简单的边路传中、中路头球包抄破门之外,其他三个进球都是依靠巧妙的地面配合形成最后的致命一击。全场比赛,德国队禁区外的射门只有一脚,而在技术方面,从91.7%的传球成功率就可以看出如今的德国配合多么娴熟。

  带来技术性变化的,是德国队中的移民球员。德国的移民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20%,在足球的世界里,移民后裔对德国的贡献更大,世界杯的23名球员中,11人拥有非德国血统,接近一半。世界杯首战为德国进球的波多尔斯基和克洛泽是波兰后裔,卡考是巴西移民,只有托马斯·穆勒拥有一个传统的德国姓氏。

  德国队的第一个进球将这种元素体现得一览无余。土耳其后裔厄齐尔送出妙传,穆勒传中,波多尔斯基劲射破门。一连串的配合,让人看到德国人少有的细腻和灵感。

  主帅勒夫说:“他们更注重比赛的乐趣,跑动勤奋,很多人对足球的理解令人惊叹。”他相信德国年青一代的成功,并不只是对青年队培养的后果,同样还有年轻的移民融入到德国的足球文化中。

  可以说,移民球员的加入,正在优化德国足球的基因。德国后防更多由日耳曼球员组成,他们继承了德国球员原有的严谨和坚韧,最大程度上保证防线不出错。在中场组织方面,厄齐尔这样灵气十足的天才正是德国少有的;至于突破好手,上一届世界杯我们已经见识了加纳后裔奥东科奇快的速度,而巴西人卡考凭借在斯图加特的出色表现晋升德国锋线第一替补,也是勒夫手下的奇兵之一;在比赛中,后腰赫迪拉甚至有杀入禁区直捣龙门的惊艳表现,而这也正是他在德国U 21队中所擅长的表演,他是德国和突尼斯的混血儿。

  世界杯上的欧洲强队已不再注重血统。英格兰和法国黑白搭配早有历史;意大利夺世界杯,有卡莫拉内西这个阿根廷人,假以时日,阿毛里和巴洛特利也将改变蓝衣军团的颜色;西班牙夺得欧洲杯,塞纳一夫当关功不可没;葡萄牙天才不少,但也开始接受佩佩、德科和列德松这样的“补丁”。当德国融合技术流之后,爆发出的能量绝对惊人。

  延伸

  德国更适应新球

  世界杯诸强纷纷抱怨新的官方用球,前锋找不到射门准星,只能靠守门员脱手来得分。虽然新球名叫“普天同庆”,但高兴的似乎只有德国一家。首战4比0的比分也证明,这其中肯定有猫腻———因为“普天同庆”的制造商阿迪达斯便是德国商家。

  在去年12月5日的世界杯抽签仪式上,“普天同庆”正式在南非亮相。两个多小时之后,拜仁便在2比1击败门兴格拉德巴赫的比赛中享用了这款新球。事实上,作为过去40年的世界杯用球赞助商,阿迪达斯总会在世界杯前一个赛季在德甲试验新球。

  勒夫手下23名国脚全部来自德甲,这也是德国球员在比赛中更熟练掌握“普天同庆”球性的原因。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物理学家德里克·莱因韦伯对“普天同庆”和上届世界杯比赛用球“团队之星”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显示,“普天同庆”更接近一个完整的圆,球体上有凹进去的小点,这样的设计减少了球的阻力,就使得球的速度会加快。莱因韦伯表示,这会“惩罚”那些对这个球性能了解不透的球员。

  由于英超、意甲、西甲的官方用球全部由耐克制造,法甲由彪马提供,这四大联赛的世界杯国脚,必须等到赛季结束后,也就是2010年5月中旬后,才开始适应“普天同庆”。也就是说,其他国家队比德国人至少少适应“普天同庆”半年,能不被动挨打吗?

  [对手之变]

  病老交加,袋鼠有心无力

  德国人确实出色,但上届世界杯与意大利鏖战到最后一刻才落败的澳大利亚,竟在本届世界杯开赛首场便遭重创,着实令人难以置信。神奇教练希丁克的离去,维杜卡等天才一代的退出,这些借口不能掩盖“袋鼠”弱化的现象。

  当年在利兹联叱咤一时的科威尔和维杜卡,在2006年世界杯之后都已不复当年之勇。维杜卡选择退出国家队,而科威尔虽然坚持,但从2002年就一直困扰他的血液病,终于在本届世界杯前得到确认,这也令澳大利亚告别了这名天才球员,同时也告别了“黄金一代”。(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南都网)

  科威尔等人之后,布雷西亚诺和埃莫顿是最具天分的球员,但他们都已经年过30,而且都有伤在身。布雷西亚诺缺席了首场比赛,埃莫顿独木难支,这让“袋鼠”的进攻毫无章法。当“袋鼠”失去速度之后,他们就是一群任德国前锋摆布的木桩。

  澳大利亚经历的是比德国当年更严重的青黄不接。在澳洲国内联赛难以找到新鲜血液,这支澳大利亚最年轻的球员竟是上赛季效力上海申花、如今效力J2联赛的米利甘。逐渐老化的“袋鼠”问题不断:摩尔、尼尔和奇佩菲尔德三名后卫加起来已经100岁,中卫摩尔去年还动过睾丸癌手术,能出现在世界杯已经是奇迹;本有希望替代维杜卡的麦克唐纳从苏超凯尔特人转会到英冠米堡,状态却大不如前;替补门将琼斯的4岁儿子卢卡世界杯前查出患了白血病,他火速选择退出国家队。

  一系列的打击,让这支以70后老将为中轴的澳大利亚不再如四年前冲击力十足,已不再是那支逼冠军球队动用“伟大左后卫”才能取胜的铁军。主力前锋卡希尔首场比赛吃红牌将停赛,让他们的小组出线前景更加渺茫。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巴拉克 德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