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 新闻> 德国> 世界杯1/4决赛德国VS阿根廷> 正文
分别战胜各自对手之后,德国和阿根廷锁定了7月3日南非世界杯1/4决赛的两个名额。这样的场面似曾相识。早在4年前的德国世界杯,这两支在全世界拥有成千上万拥趸的球队就是在1/4决赛中碰面的。如今仍然是他们,只是地点换成南非,教练换成勒夫和马拉多纳,口水战换成暂时的享乐。时光仿佛倒流,又仿佛没有……
赛前
2006版
特维斯要爆莱曼头
德国人与阿根廷人在赛前掀起一场热闹的“口水战”,无论球队、球迷还是媒体,都抢着把一腔热血提前抛了出来。
首先是两边球员之间的挑衅。一开始,德国队长巴拉克颇有礼貌地说,“我们有六成把握。”随后,阿根廷前锋特维斯粗暴回应,“我恨不得拿左轮手枪顶德国门将的脑袋。如果是点球,我就朝着莱曼的脑袋射门。他没有选择,要么被我踢倒,要么让皮球入网!”
球迷和媒体也针锋相对。训练时,一支德国摇滚乐队特意“扎营”在阿根廷训练场30米处,为对手营造吵闹的训练环境。而一名阿根廷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则开起了克林斯曼的玩笑:“你们能对比赛有什么想法?教皇是德国人,但上帝是阿根廷人!”晨报记者 李莹
2010版
德阿没空扁冤家
英格兰打进德国的球裁判没看见,阿根廷攻入墨西哥的越位球被认定有效。两场比赛都充满争议,导致获胜两方都无暇去想接下来的1/4决赛。
和尚未开始的“阿德之战”比起来,德国人还沉浸在战胜英格兰的喜悦当中。“勒夫的小伙子们把英格兰踹倒。我们心头44年的挫败感瞬间消逝,以后再也不会提1966年赫斯特那个进球啦。”另一边阿根廷人心情也不错,他们“勇敢”地承认特维斯的第一个进球越位在先,但“这种越位是实力的体现”。
没有剑拔弩张,没有口水四起,已经预定好互为对手的两队显得过于平静。或许马拉多纳的话可以作为解释:“离下一场比赛还有好几天,现在我们应该尽情享受胜利。” 晨报记者 葛晓倩
赛中
2006版
里克尔梅入圈套
两队真正对阵的日子是2006年6月30日。这是德国人的“好日子”:在这一天的大赛中,德国队战绩是4胜2负1平。而阿根廷在这天总是遭遇苦战,在1990和1998年分别与南斯拉夫和英格兰踢了点球。
交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德国人对于阿根廷中场核心里克尔梅的“围攻”。比赛中,德国主帅克林斯曼的要求是,对于里克尔梅,德国人要做到“围而不抢”。因此每当里克尔梅拿到球,他的面前总是会出现一个由至少三名球员组成的“圈套”。
德国人的这种防守战术直接造成里克尔梅拿球之后只能将球往后敲,整个上半场45分钟,这位阿根廷队中的灵魂人物尽管踢得非常卖力,却只向前传出了一脚好球。德国队利用牢固的防线将比赛带入点球大战。晨报记者 李莹
2010版
梅西会被铲伤吗
马拉多纳是这支阿根廷队的明星,而球场上真正的明星还是梅西。不过,能力越强、名气越大就越容易受侵犯。
在同墨西哥的比赛中,光是后卫马科斯就5次粗野地侵犯了阿根廷人,意大利裁判罗塞蒂却只在第28分钟给了他一张黄牌。马大帅对此义愤填膺:“他们对梅西使用各种犯规,裁判无动于衷,这简直就是丑闻!20年前他们就这么踢我,现在轮到梅西了。”
马拉多纳强调要保护梅西,可德国中场弗里德里希和后卫默特萨克都不是善茬儿。在今年3月的友谊赛中,梅西在禁区起跳头球,如影随形的默特萨克飞身直接撞向阿根廷人的手臂。现在,阿根廷媒体和球迷担心这样的场面会不会发生在下一场比赛中。晨报记者 葛晓倩
决胜
2006版
点球纸条成焦点
点球大战以德国获胜告终,但赛后硝烟却并未能迅速散去,一张德国门将在点球时查看的神秘纸条成为赛后频频被讨论的重点。
点球大战中,神奇的莱曼对先后四个点球全部判断正确。赛后,德国《图片报》向世人解释了莱曼的“成功之道”——他手中的纸条是德国队教练总结出的阿根廷部分队员罚点球时的规律。不过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罚球队员都在纸条中,因此莱曼在场上看纸条的举动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扰乱对手思绪的“心理武器”。赛后,德国队被形容为一支充满智慧的球队,而阿根廷人却只能无奈地接受失利的结局。
此后,德国某能源公司以100万欧元拍得这张“点球纸条”,并将其长期借给当代历史博物馆。晨报记者 李莹
2010版
想踢点球尽管来
进入淘汰赛,每支球队都必须准备点球大战。上届世界杯马拉多纳眼看德国人点球5比3战胜阿根廷,而他本人在1990年世界杯决赛上同样败在德国点球之下。“他们靠一个假摔骗来的点球获胜!当时我放声大哭,别的球员也哭了。”
点球是老马过去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所以这次他要一雪前耻。他专门找戈耶切亚进行过交流,这位世界上最擅长扑点球的门将告诉他一定要让罗梅罗保持冷静,“要百分百集中注意力,以及对罚球队员有所了解。”
阿根廷人准备好了,德国人也不差。名宿布雷默在《图片报》上撰文提点后辈:“不能慌乱,全场安静下来再起脚,不要看门将。”目前担任助理教练的科普克则心态轻松,他说球队不怕点球,也不需要加练。
晨报记者 葛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