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特派记者王敏
本报约翰内斯堡专电 在约堡东部一个叫做“西罗町”的地方,有一条长不到一公里的街道,2005年起,这条街道的正式名称已经改为“唐人街”。这是很多中国人初来此地的落脚点,也是国内游客来约堡必去的地方。华人在这里辛勤劳作、成家立业、发财致富,其中有收获的欣喜,也有创业的辛酸,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书写着一段段传奇。
1.一根油条4.5元人民币
约堡最早的唐人街位于市中心商业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那里居住的是祖上被贩卖到这里淘金的劳工的后代,现在这条唐人街最初只有几家台湾人开的店面,随着来这里创业的华人越来越多,逐渐发展起来,取而代之。
上世纪90年代,南非的移民政策还很宽松,而刚解除了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民间对日用品的需求量极大,有中国人嗅到了商机,便把国内的轻工产品倒卖到这里。
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生意也就好做,可谓是遍地黄金。“有一个浙江老太太,虽然没什么文化,但生意做得很好,有时候一天都能卖出去两个货柜的货,光是现金就能收300万兰特,她呢,也没什么事儿,整天就是坐在那儿签名。”来自东北的小杨刚来的时候曾给老太太打工,现在说起来还是一脸的神往。比起国内,唐人街的消费算是很贵的,一根油条5兰特(约4.5元人民币),一碗豆浆2.5兰特,4个馒头10兰特。那天在一家名叫北方小吃的餐馆,我们5个人吃了一顿早餐就花了快200兰特。保守估计,他们一天营业额至少就能达到2万兰特,一个月下来挣个二三十万问题不大。即便如此,老板老李还感叹自己“来晚了”:“不行了,现在生意不好做了,不如前几年。”
2.卖菜一年可挣个百十万
唐人街有好多卖菜的店铺,打眼看过去,都非常眼熟:青椒、白菜、萝卜、豆芽……我们在国内日常吃的蔬菜应有尽有。清晨,不断有家庭主妇前来买菜,那情景和国内的菜市场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这里不用讨价还价,一切都是明码标价:一根萝卜10兰特,一公斤白菜8兰特,一公斤豆芽20兰特,一公斤大蒜50兰特———据当地人讲,大蒜这价钱并不是像前一段国内那样炒起来的,一直都比较稳定。
南非人没那么讲究,平时吃饭要不了那么多的菜,客户主要是中餐馆和当地的华人,当然,种菜的也是华人,种子也都是国内带来的。南非地广人稀,到处都是荒地,于是国内不少农民就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圈上几百亩地,雇一些当地人开荒种地”,当起了农场主。
“可别不把卖菜的当回事儿,一年挣个百十万也没问题。”一个餐馆老板的话让我们忍不住感叹:天天在网上玩开心农场,人家这才是真的开心农场。
3.汉语是通用语言
“北方小吃”、“哈尔滨红肠点”、“粤华酒楼”……抬眼望去,唐人街上全部都是各种字体的汉字招牌,那情景和国内的一条小街没什么区别。
超市、饭店、书局、理发店,甚至是网吧,一切应有尽有,保证“足不出街”就完全能正常地生活。
在这里,汉语就是“官方语言”,东北话、上海话、山东话、四川话……虽然南腔北调,但听起来也都异常亲切。
“我们都是做中国人的生意,平时打交道的也都是中国人,唐人街上什么都有,也不怎么出去,所以都不用学英语,生活完全没有问题。”52岁的“北方小吃”的老板娘陈婶儿说。她出来的时候已经40多岁了,现在,她们一个大家族中已经有20多人都来了南非。不过陈婶儿的想法是“挣点儿钱就回国了,谁还能在这儿待上一辈子”。很多中国人的店铺里都有黑人雇工,时间长了这些黑人的汉语也相当流利。那天在街上碰见一个黑人推了一车水果,“柿子,柿子。”他老远就冲着我喊。
“多少钱啊?”我也用汉语问他。
“十五块,十五块一公斤。”黑人回答得很快。
我摇摇头走开,身后还有标准的汉语:“回来,回来,咱们还可以商量……”
4.持枪保安维护治安
唐人街是我在约堡唯一一个敢于独自一人在街头逛的地方,虽然这里也经常能碰到黑人,但感觉完全不一样,因为这是约堡最安全的地方。
这种安全来得也是有代价的,虽然很多人都有过被抢经历,但起初还都是各自为战,2003年,一年当中发生了两起命案,这让所有人都深有触动。随着唐人街的正式注册和管委会的成立,大家专门从当地最大的保安公司ADT公司聘请了10多个保安,两个街口和中间位置都设置执勤岗楼,保安24小时轮流持枪执勤。
良好的治安环境也让唐人街的生意愈发火爆,与此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华人到这里来。与之相应的则是,这里的房价飙升。唐人街现在已经是约堡房子最贵的地段之一,1000平方米的房子,去年还200多万兰特,现在已经升到了500万。安全是房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人街旁边,一条马路之隔,房子的价钱就能差几十万,因为离唐人街远一点儿,安全系数就低很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