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黄嫣
随着世界杯赛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中文广告,“中国制造”自然成为足球世界里谁也无法回避的话题。但与表面光鲜所不同的是,真正接触到“中国制造”产业底层的商家,无一不对所谓的世界杯经济提出了质疑。在利润被压榨到最低的大背景之下,很多处在世界杯商品生产一线的中国工厂只是赔钱赚吆喝而已。
这倒是与金玉其外的中国足球,有着殊途同归的命运。
头脑相当灵光
对于南非的中国商人,当地人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中国人都是拎着蛇皮袋过来,两年后西装革履地回去。”不过也有人拎着蛇皮袋过来,3年后依然在摆地摊,甚至还有人赔上了身家性命。当然,这与当地糟糕的治安不无关系。
南非人这样想并不奇怪。就在约翰内斯堡市内的一个小商品交易区,在国内进价不过15元人民币的尼龙品质的南非国家队球衣,被中国商人辗转运到约翰内斯堡,然后再被成千上万的华人、黑人商贩辗转贩卖到南非广大的农村,价格就翻了十几倍,涨到了150兰特到200兰特一件。一个普通的中国商户,借着世界杯的商机,赚上个几百万,在约翰内斯堡并不是什么新闻。
在约堡的百家商贸中心主要经营与世界杯相关的中国商品。在来自浙江的黄女士面积不到40平方米的小店面里,摆放着一些球迷围巾、发带等,“这是卖剩下的,没人要了,估计要扔进仓库里了。”“世界杯之前两三周,我接到了很多南非当地要求采购世界杯相关用品的订单,因为时间紧迫,空运了100多吨到南非,这些产品基本上卖光了!”
虽然空运运费就高达70多万兰特,但黄女士仍然取得了可观的利润。尽管黄女士没有向记者透露具体赚了多少钱,不过她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在南非国内热卖的各国国旗,她在国内的进货成本是每面10兰特左右,而到了南非,一面国旗的批发价格是30兰特。一面重量不过几十克的国旗毛利可以达到20兰特,那么一吨这样的国旗,会赚多少钱呢?100吨呢?
这是一个让人想想就心潮澎湃的数字。自然,在南非,很多不法分子把华人称为“流动的提款机”。
汇率还是问题
但事实上这儿的华人并不是表面看上去这般光鲜,这里几乎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被抢劫的噩梦,其中更有人不止一次被抢过。不过有如此高的利润,也足以让人多少忽视治安因素。真正对华人造成威胁的,是汇率。南非实行的是自由汇率,在此经商的华人习惯将兰特兑换成美元寄回国内,然后再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在汇率剧烈变动的时候,一来一往间华人往往会遭受不小损失。
而这,也是在南非经商所必须承受的压力。
以呜呜祖拉为例,这个南非足球的最佳代表至今仍在世界杯赛场上“肆虐”着,在南非的小商品市场上,几乎每秒钟就能售出两个。据统计,中国出口的呜呜祖拉产值在2000万美元左右,利润5%,尽管上演了一出世界杯的商业神话,但是中国的制造商和产业工人分得的蛋糕却少得可怜。
“人民币升值幅度在2%以内我还能接受,5%的话就没利润了。”负责生产呜呜祖拉的浙江老板邬奕君说,“现在塑料制品出口退税是11%,外商订货时把中国的退税都算在我们的利润里的,如果退税没有,要么中国产品集体涨价,如果涨不上去,那就只有关门不干。”“看到电视上我的那个呜呜祖拉到处都是,我有点得意,但也很伤心。”邬奕君说,“如果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申请外形专利、注册商标,或许能赚得更多一点。”
有专家指出,呜呜祖拉虽然是靠中国制造企业的灵感走红世界杯的,但还算不上中国“智造”,所以最终中国企业仍然无法掌握国际定价权。这是中国制造在世界杯赛场上的最大悲哀。
国内没有赚头
与南非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同胞所不同的是,只要回到中国生产地,所有一切有关于世界杯营销的神话就彻底被打回原形。与那些在南非摁着计算机摆弄汇率的商人不同,国内的生产厂家早已在自家心中算了一笔账。
南非特色喇叭呜呜祖拉通过本次世界杯,已经被全世界球迷所熟知。同样也是通过本届世界杯,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了呜呜祖拉原来90%产自中国。虽然呜呜祖拉在南非的售价超过100兰特(接近90元人民币),每月销售量高达50000只以上,但制造它的中国厂商却没赚到多少钱。据广东某生产厂家透露,这种廉价塑料产品单价仅2.05元,毛利更是仅仅为0.2元,“今年利润太低了,都不想做了”。
广东汕头市一家玩具厂经理透露,在前几年,生产类似呜呜祖拉这样的喇叭,税前的利润能够达到20%,但今年利润只有10%。以一个型号为888D的喇叭为例,单价为2.05元,毛利仅仅为0.2元,照这样计算,即使制造100万个呜呜祖拉,利润也只有20万元。据说,今年以来,该地各玩具厂包括喇叭、塑料帽子等具有非洲特色的球迷道具订单确实较往年有大量增加,订单不只来自南非,还有欧洲等地。但很多玩具厂家并不愿意直接和南非客户打交道,因为这些客人需求量小,而且价格上抠得很死。看来,世界杯的钱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好挣。毕竟我们从未掌握真正的商品核心,在世界杯的利益链里,只是一个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制造者而已。
必须摆脱屈辱性利润
真正参透世界杯经济的许多国内人士指出,“中国制造”似乎比中国足球更加无厘头,为了微不足道的利润进行莫名其妙地营销,即使真的“参加了每一场比赛”,就能为此而庆祝吗?
在所谓庞大的世界杯蛋糕上,中国制造,至少这些小商品工厂只是分到了一些屈辱性的利润。当呜呜祖拉在南非世界杯上大放异彩的同时,真正出产这些商品的中国厂商,却只能拿到屈指可数的毛利。这肯定是与之前大肆鼓吹的“世界杯经济神话”所相左的结局。
那么为何“中国制造”会在世界杯上落得如此境地?经济专家马光远在博客上发出了这样的省思:在整个代工的产业链上,中国代工企业处于利润的最低端。即使如此,在代工产业链上,代工企业最少也应该分享10%-30%的利润,其余10%-15%为贸易中介佣金,50%-60%为零售商利润。然而,外国买主将代工呜呜祖拉的利润压低至侮辱性的5%,却仍然不乏中国代工者,原因何在?
此外,“中国制造”的劣势为什么越发彰显?马光远担心,为了如此微薄的代工利润,赔上大量资源消耗,投入到研发的资源也日渐枯竭,中国制造业在人才、技术、资源和政策上的投入递减,最终将导致竞争力衰竭。
马光远指出,“中国制造”在南非世界杯上如蝗虫一样到处喧嚣,折射的是经济发展的平面化,缺乏现成精细的财富创造模式,没有现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崇尚投机、夸大房地产经济的尴尬。
他认为,呜呜祖拉被视为南非世足赛上的最强音,但那是最强的“噪音”,而代表一个国家经济颜面的,则是悦耳的主旋律。如果“代工制造”思潮依旧,也许本届世界杯上的呜呜祖拉噪音,会成为“中国制造”的绝唱,经济窘境依旧。
此外,在小商品市场之外,还有专家还直接把矛头指向了那些大企业,哈尔滨啤酒和英利集团是中国企业历年来首度赞助世界杯,但此举却饱受质疑。有人认为,哈尔滨啤酒的市场纯粹在中国,却拿大笔金钱到南非打广告。而英利集团这个连中国人都很陌生的新能源企业,在业绩亏损的情况下,却拿出5亿多的资金赞助世界杯,更令人匪夷所思。这样的营销思路在整体上已经有悖常理。
显然,这是世界杯经济给中国制造上的最真实的一课。如果把中国商人比作世界杯上的一支足球队,那么他们充其量只是在不痛不痒的在后场徘徊,整齐划一的服装、鲜艳夺目的国旗、五颜六色的假发、做工精巧的纪念品……这些“中国制造”看起来声势浩大,但是赚取的只是“蝇头小利”。对于真正的“中国制造”而言,它所需要的应该不只是商品上的一个印记而已,更多时候必须代表着一个形象和产业,而这些东西,绝不是一些屈辱性的利益,或者大手笔砸钱所能换回的东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