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寻访呜呜兹拉中国根据地 20人作坊制造南非最大分贝

2010年07月06日01:51   东方早报     欢迎发表评论   转发此文至微博
寻访呜呜兹拉中国根据地20人作坊制造南非最大分贝

  2010年7月2日,浙江宁海县,几个女工正在把呜呜兹拉进行磨皮处理,使呜呜兹拉手感更加平滑。 早报见习记者 吴皓 图

  寻访呜呜兹拉中国根据地:半个月引来全球40多家媒体

  据相关统计,世界杯赛场的“呜呜兹拉”,近90%来自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浙江和广东,主要通过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网站和义乌小商品市场接单。阿里巴巴上有近30家企业销售,淘宝网上有数百家。义乌小商品城内则有50多个摊位批发、零售呜呜兹拉。

  (重点)

  早报记者 余梁意 葛熔金 发自宁海、义乌

  自本次世界杯开赛以来,一个叫“呜呜兹拉”的助威喇叭名声大噪,而随着对该喇叭的关注,自称“南非世界杯正宗呜呜兹拉生产商”的浙江宁海西店盈吉塑料文具厂总经理邬奕君也被暴露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下。全球40多家媒体在将宁海、将邬奕君介绍给全世界的同时,也给这个江南的小制造作坊、这个朴实勤奋的宁海人邬奕君,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信息和新视角。虽然现在每天仍然能卖出2万多个呜呜兹拉,厂房的地点、规模、设备都没有变化,20多个工人也没有增加,但作为总经理的邬奕君,这个两年前设计出此款喇叭的玩具商,其生活、思想和对未来的计划,已经因为这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发生的一切,悄然发生了改变。

  6平方米总经办至今没装空调

  由于自6月中旬以来频繁接待国内外媒体,邬奕君对工厂的生产进度几乎无暇顾及,有些客户开始埋怨邬奕君的手机整天占线,却多数是在接待媒体。但当早报记者7月1日晚9点在杭州机场见到刚从北京回来的邬奕君,他还是满脸的热情。

  在回宁海的路上,记者从邬奕君的话中感觉到,他很想生活恢复些平静,生产能走向正轨:“呜呜兹拉这阵风刮过之后,以后的路还要踏实地走下去,以前的经验教训要吸取,要申请专利,要安下心来好好设计些新东西。”

  7月2日,南非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第一场的当天,邬奕君早早地坐在了他六平方米的小办公室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没有电扇,没有空调,37摄氏度的室外高温让这个小房间湿热难忍,邬奕君趁着回复一早就有好几封的邮件,阿里巴巴、QQ上询价的客户的空当,在桌上散落的白纸上画着些奇奇怪怪的图案,却对满头的汗珠不予理睬。“条件是艰苦点,但是刚开始,一切都慢慢来吧!”从这样的话里,很难想象这样被自己描述为“家庭小作坊”的老板,曾经是远近闻名、开着大奔,拥有4000平方米厂房的成功人士。这个消息,是从拍了邬奕君几天的一位上海纪录片导演口中得知的,邬奕君本人却并不想再提及,“生意人,这些起伏都正常。”早上9点,邬奕君处理完两个邮件订单后,拿起桌上那些草图说:“这些东西形成想法,要花很多时间,开出模具,做成成品,更有一笔资金投入,但等做出来后,其他企业马上抄去,再压低些出厂价,我这里辛辛苦苦付出的精力和财力,就都没有任何意义了,要突破的想法就很受打击。扩大规模真的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专利,这种技术含量低的东西,没有核心竞争力,很难维持下去。” 这些天,媒体的报道加深了各领域专家们对邬奕君这个小厂的兴趣,媒体的几次头脑风暴都将邬奕君的案例摆出来,讨论小企业的竞争力、讨论中国制造的出路、讨论人民币升值后小企业是去是留等等。这许多的信息和想法,或许邬奕君还不能全部消化,但他本人思考最多的,仍然是厂子以后的出路。

  据了解,邬奕君已接下十六届亚运会赞助商的一些订单,他也在加紧设计开发更多新的产品,那些摊在邬奕君办公室里奇怪形状的图,就是他准备下一步推出的助威产品的初稿。“国内也是很大的市场,中超、亚运会都还有机会,我喜欢不停地想出些新的东西来。”

  工商部门全力支持注册商标

  10点多,宁海县工商局突然造访,表明此来之意是要邬奕君尽快办理呜呜兹拉的商标注册,政府将大力支持,在各个环节上为邬奕君大开绿灯。“邬奕君现在注册商标,已经晚了,一个商标注册一般需要两年时间,如果可以早些注册,他的呜呜兹拉会比现在更有竞争力,利润更高,” 工商局陈科长对早报记者说,“所以我们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引导,要这样的企业能够朝更光明的方向发展,越做越大。这当然对我们整个宁海的小企业也是一个好的示范。”

  之前只管质量和工期,不管销售和有无品牌的邬奕君,终于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呜呜兹拉了,刚送走县工商局一行人的邬奕君,一脸掩饰不住的激动:“走走,这就去广告公司设计商标。”早报记者随同邬奕君一起,来到了宁海县城的一家广告公司,在与广告公司沟通商标创意的过程中,邬奕君还不时让早报记者也帮着参与设计:“你们点子多,帮我想想用哪个字吧。”半小时后,这家广告公司承诺在四天之内拿出几套备选的方案来。“有了图案和名称,就可以马上申请注册商标啦。”邬奕君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以前的经验教训要吸取,政府能支持真的太高兴了,下周就要去搞定这件事情。”

  上海客户订下南非最后一单

  称不看好国内市场

  据邬奕君介绍,自世界杯开赛以来,他已向上海的客户卖出两万多支呜呜兹拉,这其中大部分是淘宝的卖家。

  从广告公司出来已经是正午时分,回去的路上与记者闲聊的十几分钟内,邬奕君不停地被客户的询价电话打断,其中正有个来自上海的客户,向邬奕君订了笔大单。“上海的客户都是自己人嘛,放心吧。”邬奕君对电话那头的客户说。记者随后致电这名自称是上海某外贸公司的朱女士,据朱女士介绍,她向邬奕君订购的这笔单子,也是要运往南非的,“世界杯已经快结束了,海运来不及了,所以我们这笔货是空运的,也是最后一笔订单了。”

  “邬奕君的呜呜兹拉已有了这么多的媒体报道,我们当然首选与他合作。”第一次与邬奕君合作的朱女士,用“十分爽气”来形容他。不过,对于这款喇叭在国内的命运,朱女士却并不看好,“中国人比老外表达感情的方式内敛许多,加上呜呜兹拉本来又难吹又难听,世界杯结束后,这款喇叭在国内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不管是亚运会还是中超,都不会像南非世界杯这样,这么火的。”做外贸的朱女士同时不看好的,还有类似邬奕君这类小型制造业的出路。她表示,作为与小型制造业同在一条生存链上的外贸商,非常能理解他们的处境。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高技术含量,没有政府相关政策的创造更良性的竞争环境,有的只有不断被压低的劳动力成本。“这个尴尬,在短时间内都无法避免。”她说。

  记者临走前,邬奕君又准备接待杭州电视台,邬奕君坦承,除了媒体的广告效应,邬奕君更想借助媒体的力量,改变一些小企业仍在面临的困境、一些根深蒂固的顽疾,因为只有这样,企业的生命力才能持久。

  从一张漫画起步

  “2001年,我在漫画里看到1个跳舞的非洲人,手里拿着个长长的喇叭横在胸前,下面有‘一种木质喇叭,非洲人用来驱赶狒狒’的说明。当时就想,能不能做这样的塑料喇叭?”邬奕君告诉记者。邬奕君年轻时就跟塑料产业打交道——即便19岁那年做模具时被机器夹断了左手手指,以至于现在见外人时常常将左手藏在口袋里——他也没有离开塑料业。

  看到漫画7天后,邬奕君做出了几十个“长喇叭”,送到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销售,但情况不尽如人意。2005年,邬奕君想到也许能到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碰碰运气,又将“长喇叭”连同其他几种喇叭样品拿到当年的广交会上展出,但“长喇叭”无人问津,倒是其他几种喇叭拿到了订单。几次遇冷,邬奕君一度失去信心,“长喇叭”连同生产模具被他堆到厂房角落。直到2009年,邬奕君决定加入阿里巴巴,上传了“三音喇叭”、“横喇叭”和“酒瓶喇叭”等样品照片,“长喇叭”被邬奕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放了上去。正是因为那一次尝试,邬奕君的家庭作坊一下子走向了世界。

更多关于 呜呜兹拉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