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作者:朱晓东 为原FIFA中国区总代表
世界杯过去一大半了。这次的世界杯有人说防守足球,或是功利足球占了主流,欧洲老牌劲旅纷纷落马,搞得很多意迷法迷英迷怨声载道。更有评论一语道破,曰:老牌资本主义江河日下,欧洲的经济和足球双重衰退,而南美的球队全部进入16强,印证了他们经济坚挺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云云。可惜天公未尽其力,没有让中国出现在这届世界杯,不然强大的中国经济一定会助我们一臂之力,中国队进入决赛,世界经济和足球同时进入G2时代。中国差一点又成为美谈的主角。
尽管中国队没有出现在世界杯上,好心的球迷们还是在本届世界杯上发现了一些中国元素。世界杯的赛场上,在今年首次出现了2个中国公司的名字,哈尔滨啤酒和英利。就像中国现在国际上的主旋律:我们没有技术但是我们很有钱,我们可以买,这次世界杯的中国展现的主旋律可以是:我们没有好的球队但是我们很有钱,所以我们还是可以买。
不管怎么说,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上的地位在这次全球的盛宴上得到了应有的体现,还是值得称道的。赞助企业的中国化,是基于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中国对于世界杯的狂热,以及狂热所带来的经济效果,不管中国队是不是身在其中。据国际足联(FIFA)的统计,在上届德国世界杯262.9亿全球观看人次中,有15%的39.8亿人次来自中国。从上届世界杯开始,就有包括百威啤酒在内的国际品牌在一部分的广告板上使用中文。这次世界杯,百威更是把被自己子公司化了的哈啤带到这个国际大舞台,除了上演一剧亲子情深之外,也向世界展示了其在中国市场的雄心。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企业的世界杯营销,是来自于河北保定的英利。
从体育营销的角度来看,英利的世界杯赞助确实可以帮助其解决很多市场课题,比如:迅速提升知名度,因为每场世界杯的比赛都会有8分钟的时间在液晶广告板上出现英利的名字,64场比赛即意味着在几乎所有国家的最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中,出现6小时32分钟的英利的名字;还有,通过世界杯的赞助,英利这样的以B to B业务为主的公司可以获得很多接待自己重要客户的特权,比如可以让他们的贵宾衣冠楚楚地冷眼看着在南半球莫测的天候中排队过安检的球迷,贵族般矜持地进入红地毯铺设的特殊通道后被美女拥戴着进入包厢。这种特权虽然被限定时间地点以及方式,但简直可以让人痴迷;当然,还有英利的苗总,除了被大家重新认识到是一个福布斯级的人物外,也有了睿智以至于识宝,至勇而敢于尝鲜的光环。
英利的尝试,可能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次号角和里程碑。大概也会成为一个经典案例,比如说他们本来可以把这个第一次做得更好。首先是赞助时期,世界杯第一级别的赞助商是在2006年底前就已经全部确定下来的FIFA的八年一周期的合作伙伴。英利是第二级别的以四年为一个周期的世界杯赞助商,权益使用时期是从2007年到2010年底,而英利支付的大约4千万美元的巨额赞助金额,只能从今年2月初使用到今年年底。这无疑是对宝贵的经营资源的巨大浪费,不仅可使用赞助权益的时期太短,只有十个月,连事前的预热和设计各种相关推广活动的时间都不够。在世界杯赛场上执行商务管理的FIFA的朋友告诉我,相比其他赞助商,英利很“安静”。中国的很多本土企业似乎不认为市场的前瞻和计划是其经营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看来英利也如此。另外,英利称赞助世界杯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欧美市场最近对于光纤电池的需求“突然”提升,这个说法似乎不够严肃。而中国本土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也就是,对于国际市场的预估和调研不够,知己不知彼。
其次,英利的主要市场在欧洲。很重要的背景之一是,与不受京都协议制约的中国以及美国不同,欧洲对于碳排量的控制非常严格,需要用大量的新能源产品替代传统能源。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英利的主要市场还将是在欧洲。而在世界杯的赛场上,英利居然将其一半的广告资源用只有天朝人民以及一部分东亚国际友人看得懂,其他各国人民则完全歇菜的文字表述。好吧,“中国英利”,或可振我国威也,但是作为在纽交所上市的企业,利益最大化,投资效果最大化也或许应该是企业认真考虑的问题。砸钱赚吆喝,科学发展观不够。
总而言之,是好事,但可以更好。有感于中国企业在世界大舞台上一次地标式的探险。(福布斯中文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