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 新闻> 世界杯1/8决赛巴西VS智利> 正文
□晨报记者 陈敏
一如既往的,演戏、假摔、欺骗,这些已经在过去数届世界杯上出现,伴随着引发议论、让球员与球迷都被激怒的争议判罚,屡次亮相的“坏分子”,仍是守在南非世界杯赛场任何一个可能的角落,伺机准备随时再一次的登场。——不,它们已经登场了。
世界杯的“演技派报告”,在2010年的南非,继续提交。
本能的欺骗
2009年11月18日,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附加赛的第二回合,法国队与爱尔兰队在90分钟的比赛中踢成1:1,比赛被拖入了加时赛。在第103分钟,法国队发动进攻,亨利情急之下两次用手触球,接着横传到门前,助攻队友得分。最终,法国队凭借这个进球,以2:1淘汰爱尔兰队,进军南非。
当然,亨利并不是第一个在世界杯赛场上手球却逃脱惩罚的人。足球史上最著名的“上帝之手”,属于1986年的马拉多纳。而作为那粒进球的受害者,英格兰门将彼得·希尔顿回忆说:“马拉多纳手球并非个案,类似的故事在比赛中不断发生,未来仍会继续。”
南非世界杯小组赛第二轮,就有两场比赛出现了手球事件。先是澳大利亚与加纳队一战的上半场第23分钟,对手的一记射门,正好打在了位于禁区内的“袋鼠军团”核心球员科威尔的上臂。巴西与科特迪瓦队一战第50分钟,巴西队9号射手法比亚诺则连续两次挑球过人,穿越了科特迪瓦三人防守,随即凌空把球打进,——但慢镜头显示,在突破过程中,法比亚诺两次明显手球。第一次,他跃起争球,皮球打在他的左手前臂后弹向一侧,正好骗过了对方的后卫;第二次挑球过人时,他看似是胸部停球,但实际上是用右上臂把球卸下来。
被皮球砸中手臂的科威尔,在那一瞬间没有表现出手臂上扬摆动的动作,却被红牌罚下,当值主裁同时判给加纳队一个点球,以10人继续应战的澳大利亚队最终被对手1:1逼平。法比亚诺“左右开弓”的手球助攻骗过了法国主裁判兰诺伊,他示意进球有效,令此前已2:0领先的巴西队,彻底锁定胜局。而法国人用亨利的手球助攻欺骗了全世界而来到南非,虽然他们戳破了自己的谎言,已灰溜溜的打包走人,但那又怎样?爱尔兰人还得再多等4年。
赛后承认自己手球的法比亚诺,就这样辩解到,“我肯定当时绝对不是有意的。看上去球先是撞在我手上,第二次又落在我肩上,不过这仍然是一个极为精彩的进球。”
彼得·希尔顿曾坦言,守门员也并非总是无辜,“我们有时候也欺骗裁判,比方说将钻进球门的皮球捞出来。”——请注意,他接下来的这句话,“没有借口这样做,但它有时只是本能反应。”——很多时候,球员在这么做了且被发现时,“本能反应”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借口。
包括亨利的手球助攻,或许更多的也是来自本能,而非有所预谋,但归根到底,那仍属于“典型的欺骗”。“社会公众对此的反应,清楚无误地表明,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亨利难辞其咎,他将在职业生涯余下时光里接受良心的谴责。”西格蒙德·洛兰表示。
作为挪威体育大学教授兼校长,洛兰是全球研究足球比赛欺骗现象的专家之一,曾著有作品《体育之公平竞技:一个道德规范系统》(2002年)。以侵犯道德的不同程度为标准,洛兰将足球界“黑暗面”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别。其中第二个类型,即类似于亨利这样的,就属于“典型的欺骗,试图掩饰违规行为,并且在以有违公平原则获利后,逃避任何形式的惩罚”。
道德的欺骗
在洛兰看来,足球界“黑暗面”中最值得理解的,是那些以破坏对手战术为旨的“愈加激烈的身体接触、对抗以及拉扯动作”,这些都是足球运动发展至今的必然衍生物。但足球比赛中存在性质更恶劣的欺骗行径。
此类球场骗术最困扰国际足联和公众:随着过去30年来足球运动的发展,流行趋势与商业化的提升,“演戏(Play-acting)和假摔”成为了最不道德的比赛行为——例如,里瓦尔多在2002年世界杯上的假摔和诈伤。“某名球员伪造出一次‘被犯规’,动机在于为他的球队赢得一次任意球,(多数时候)甚至是面对无辜的对手主罚点球……假摔更是对道德成本的双重打击,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赢球方式有辱人格,很恶心。它很有可能对足球这项运动的公众形象,构成最强大挑战。”洛兰说。
为英格兰国家队效力125场比赛,参加过三届世界杯的彼得·希尔顿则认为,球场骗局正变得越来越泛滥,“作为一名球员,我参加了从上世纪70年代直到90年代的许多比赛,我认为球场上的欺骗行径一直存在。但我必须得说,当今足球圈内的演戏高手显然越来越多了。”
包括在南非世界杯上,也屡见不鲜。科特迪瓦队前锋凯塔已被暂定为新的“影帝”:小组赛与巴西队一役第84分钟,卡卡因推搡他而被出示黄牌警告,时隔不到3分钟后,行进间的凯塔撞上卡卡,在身体接触刹那间立刻倒地,捂脸作极其痛苦状。卡卡因此领到本场第二张黄牌,被罚出场后,凯塔又和没事人一样了。慢镜头回放显示,接触瞬间,卡卡什么也没做。
另一个凯塔则是受害者。与尼日利亚一役第33分钟,希腊队的托罗西迪斯在发边线球时,假意用球砸向尼日利亚球员凯塔,后者下意识地做了一个报复踢人的动作。值得注意的是,凯塔的脚离希腊人半米有余,但托罗西迪斯轰然倒地,满地打滚,痛苦万分。主裁判冲上前来,凯塔被红牌罚下,少一人作战的尼日利亚队最终以1:2告负,出线几成幻想。赛后,凯塔接到了来自本国球迷发出的死亡威胁;而托罗西迪斯则是此役第72分钟,那一剑封住尼日利亚咽喉的人。
21日与智利一战中,瑞士球员贝赫拉米因在拼抢中连续抬手袭击博塞茹和比达尔,被红牌罚下。其中,比达尔当时与贝赫拉米其实没有任何身体接触。结果,瑞士队也输掉了那场比赛。
利益的诱惑
乌拉圭球员保罗·蒙特罗是足球场欺骗的惯犯,这位前尤文图斯后卫在意甲独揽19张红牌,是该项个人技术统计的纪录保持者。但甚至以此为荣的他,在2003年接受一份报纸采访时说,“足球就是为聪明人而生的。如果比赛时你假装受伤,拉拽对手球衣或者做出类似的其他举动,我并不认为那意味着对足球的不忠,因为赢得比赛,就是这项运动的目的所在。只要你能帮助自己的球队获胜,那么欺骗裁判就不是什么罪过了。”
“然而让我感到震惊的是,球迷们似乎已经开始接受假摔,当其支持的球队通过假摔获利时,他们甚至会欢呼喝彩。”洛兰说,“这很有可能是现代足球带给社会价值体系的负效应,想象一下,如果社会上人人都尝试让无辜者为自己分担责任,你如何能接受?”
随英格兰队参加过1998和2002年两届世界杯的索斯盖特,则将这一问题恶化归咎为外籍球员向英超的涌入。“许多球员都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与我们大相径庭的足球文化。有时某球员在轻微身体接触后就倒地,我们认为那是欺骗,但他们会说,‘这只是战术’。”
然而,英格兰队也并非出淤泥而不染。索斯盖特回忆说,1998年世界杯预选赛的一场关键战役中,英格兰至少要逼平意大利才能跻身决赛圈,而当时的主帅霍德尔毫不犹疑就采取了破坏战术。“赛前他告诉我们,如果你们被意大利人撞了,应该马上倒地,等待裁判鸣哨判对手犯规——因为他们也会这样做。紧接着,我们就像一支意大利国家队那样,破坏了那场比赛。”借用此种方式,英格兰0:0逼平意大利,并且广受赞誉。
洛兰这样认为:“国际足联必须清楚,球迷们的乐趣并不在于追求廉价眼球效应:戏剧性、欺骗、攻击欲、暴力……在球员、裁判与比赛官员之间始终存在摩擦,公众及媒体也需要吸引眼球的‘剧情’,但国际足联绝不能妥协。我相信他们可以做得很好。”
但事实上,当初没有对亨利手球助攻做出追加处罚的国际足联,在南非世界杯开赛至今已递交的数份“演技派报告”面前,也只是静静阅读而已。
世界杯上的著名“演员”
●2006年,意大利VS法国,齐达内冲冠一怒头撞马特拉齐,后者明明被撞到了胸口,却捂脸向后翻倒。虽然齐达内撞人已经足够领到红牌,但意大利后卫的演技实在太过夸张。
●2002年,巴西VS土耳其。哈坎·云萨尔将皮球踢向准备主罚角球的里瓦尔多,碰到了这位巴西球星膝盖。后者捂着脸夸张摔倒并假装受伤,事后被罚款5000英镑。里瓦尔多本人如何看待那次诈伤? “我从来不会感到后悔。 ”他说。
●1998年,法国队VS克罗地亚。法国队后卫布兰科轻轻推了比利奇的胸口一下,后者立即痛苦地捂住脸部摔倒在地,导致布兰科领到红牌。
●1990年美国世界杯揭幕战,喀麦隆VS阿根廷。克劳迪奥·卡尼吉亚回避了两次粗暴犯规,但他在最后1分钟被本杰明·马辛犯规后夸张倒地,致使后者被罚下;而“非洲雄狮”则以9人残阵1:0生擒阿根廷。
●1986年,英格兰VS阿根廷,马拉多纳“上帝之手”。他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该届杯赛阿根廷最终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