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英德豪门恩怨含冤暂了 惊天错判是失误还是阴谋?

2010年06月30日11:18   新民周刊     欢迎发表评论   转发此文至微博

  豪门恩怨,英德制造

  有人尖锐提出:“如果引进了电子裁判,受最大打击的就是这群足球官员。因为这群人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结果了!”

  撰稿/晓 光

  世界杯冠军,四年出一个;欧冠王者对决,一年一次……几年后、几十年后,没有人会准确地记得,某年某个队夺取过冠军。但有的东西,却注定是让人无法遗忘的,比如英德大战。6月27日,万众瞩目的英德大战如期进行。这是一场火星撞地球的经典对决,一场载入南非世界杯历史的足球盛宴。德国人用青春风暴告诉对手,他们永远是夺冠的热门,永远不会停下复仇的脚步;相反,老迈的英格兰人则只能在高傲和矜持中,连吞四弹,带着裁判误判的无奈,含冤离去……

  快意恩仇,永恒经典

  20年前,意大利之夏,英格兰队“死”于点球。头发刚刚发白的罗布森爵士坐在教练席上,眼含热泪看着加斯科因在球场上扯开嗓子大哭……那时候的英格兰队是可爱的,有血性的。如今20年过去了,英格兰队离胜利的距离远远超过了12码。可是一样的输球,不一样的感觉,英格兰队下半场的提前崩盘,让人们期待中的一场撕咬神经的点球大战就此泡汤。客观而言,这支英格兰队有点可怜。

  相比之下,勒夫麾下的 “德国青年军”则以一种接近完美的表演痛击英格兰,在尽情体验快意恩仇的快感的同时,也书写了本届世界杯的经典。近年来一直崇尚攻势足球的德国队,已经改变了以往“德国战车”打法机械的原貌,他们的反击犀利异常。围攻“三狮军团”,干练的德国锋线不仅华丽流畅,而且准确无误、一击致命。在德国队酣畅的进攻中,英格兰队的防线形同一盘散沙。

  提起英德大战,莱因克尔有句名言流传千古:“什么是足球?足球就是22个人拼尽全力苦战90分钟后,以德国人的胜利结束一项由我们英国人发明的运动。”让人们感到好奇的是,当时对阵德国队莱因克尔是输到了怎样一种境界,才会说出如此绝望却又逻辑严整的话?看了这场比赛人们就会明白,德国队总是在英格兰队还在流血的伤口上,狠狠撒上一把盐。

  当然,英格兰人也有大胜对手的经典战例。英格兰足球记忆中最美丽的时代要追溯到44年前(那一年勒夫才6岁)。那一届世界杯在英伦本土举行,主教练阿尔夫·拉姆塞首创了442阵型,将当时流行的424阵型中的两名边锋后撤,以追求整体的平衡。到最后,英格兰人的夺冠被称为“无翼奇迹”。而在温布利大球场的决赛中,英德两队联手为世界奉献一场经典大决战,西德队由哈勒率先破门,金牌射手赫斯特头球为主队扳平。在彼得斯凌空抽射反超后,东道主距金杯仅咫尺之遥,而就在全场比赛即将结束时,西德队利用任意球造成门前乱战,韦贝尔倒地铲射顽强追平,进入了残酷的加时赛。接下来的一幕,让无数球迷记忆犹新。赫斯特的射门击中横梁反弹到球门线附近,裁判示意皮球已进,西德球员则情绪激动集体抗议,对于这个充满争议的入球,至今仍众说纷纭,甚至直到现在贝肯鲍尔都认为那个球并没有进。最终,英格兰以4:2战胜西德,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捧起雷米特金杯。而那场比赛也成就了英格兰队的无数英雄:拉姆塞,班克斯,赫斯特,查尔顿……

  自那以后,德国战车开始了漫漫复仇之路。1970年世界杯,英格兰队在领先两球的情况下,被当时的联邦德国队连进三球惊天逆转;1990年世界杯英德常规时间打成1∶1,点球决胜时,德国人过硬的心理素质最终让英国佬崩溃。可是英格兰也并非等闲之辈,尤其是在冤家聚首之时,不用动员总能爆发出无穷的战斗力。1996年欧洲杯半决赛,德国与英格兰制造又一次经典。加时赛依旧扣人心弦,最终决定命运的依旧是点球决战,号称有钢铁意志的德国人再次给英格兰人上了一堂心理素质课,以6:5击败英格兰,挺进决赛;而在2001年世界杯预选赛上,大家都以为德国人准备大开杀戒,日不落帅哥欧文从斜刺里杀出,连中三元,最终让德国在慕尼黑饱尝1:5的痛苦滋味……

  历史总是以惊人的巧合而重现。44年后,英德再一次在世界杯上强强相撞,一场刺刀见红的大战如期上演……比赛伊始,德国队中年轻的穆勒和厄齐尔就像两道霹雳,老迈笨拙的英格兰人还没回过神来,就已身首异处。

  回首90分钟强强对话,年轻的日耳曼战车让英格兰人领略到了他们机动化和立体化的快速反应部队的威力。克洛泽的重装攻击,波多尔斯基、厄齐尔和穆勒三道快反闪电,又一次给高傲且守旧的英格兰一记响亮的耳光:21世纪的足球,就应该这么踢。很难想象,一群英超中的大牌凑在一起会被德甲中的几个小屁孩蹂躏得体无完肤。当高傲的英格兰人还在等待德国人用铜墙铁壁坚守到他们擅长的点球大战时,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德国人又一次让英格兰人吐出罗伯森爵士那句经典的骂声:该死的德国人。正如有评论者所言:这就是日耳曼人的成功。气质决定成败,德国人赢在气质,他们不但坚韧、果敢,还有变化。

  裁判“误判”

  是失误还是阴谋?

  虽然英格兰队因为技不如人输了球,可是全场比赛因为乌拉圭主裁判那个不可思议的错判,一切都变了味。英格兰方面更是抓住裁判问题,大做文章。

  当时英德比赛进行到上半场第38分钟,英队在1:2落后的时候,兰帕德已经越过球门线的进球被主裁判扼杀。

  对于这个误判,《英国卫报》在比赛中愤怒地评论道:“兰帕德的远射穿越了防守队员,从诺伊尔的头上划过,砸在横梁上后弹进了球门,球再次弹出来后,被诺伊尔抱住了。这个球已经进了一英里了!裁判居然没有给!兰帕德无法相信!”作为被误判的兰帕德,他糟糕的宿命如果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正好印证了比赛的结果“兰”怕“德”。1:4不敌德意志战车,英格兰队被挡在了世界杯八强的门外。那个似乎可能扭转乾坤的进球被吹无效,成为本场比赛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格兰似乎是输给了主裁判。

  知名足球记者毕熙东认为:“这个比赛完全是在国际足联、布拉特的操纵之下完成的。……我对英格兰表示同情,对裁判低能表示愤怒,对国际足联的操纵比赛表示愤慨,他们根本就不费厄泼赖,以后的世界杯没有公正可言。”

  与此同时,关于博彩公司控制比赛的传闻再度成为议论焦点。在英德大战前,一些博彩公司就开出了一些有趣的赔率,让球迷猜英格兰队本场比赛是否会出现皮球打横梁后反弹进门的情况,赔率为1赔11。如果有球迷用1000英镑买这个小概率事件,而兰帕德那个吊射被判有效,球迷就能净赚10000英镑。这也是博彩公司不希望看到的。

  当然,仅仅依靠上述的猜测,并无法证明博彩公司有对本场比赛的裁判进行了操纵,但本届世界杯的确出现了不少误判,之前在多场小组赛中就已经爆出某些比赛遭到博彩公司操控的传闻。另外本场的主裁判拉里昂达颇具争议,小组赛最后一轮塞尔维亚打澳大利亚,正是这位乌拉圭人执法,结果终场前维迪奇禁区内的头球打在卡希尔手上,这个明显的点球竟被拉里昂达漏判,导致塞尔维亚无缘出线,赛后塞尔维亚主帅安蒂奇对拉里昂达进行了痛斥。国际足联在如此重要的英德大战中对他仍然委以重任,不得不让人怀疑这背后藏了什么猫腻。

  所以说,英德大战裁判的“误判”究竟是失误还是阴谋,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可是以上种种迹象,却给外界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更让人失望的是,英德大战结束后两个小时,阿根廷与墨西哥的比赛激情上演,当值主裁判同样出现了严重的误判。当时,梅西将球直塞,特维斯单刀被门将扑了脚下球,球出了禁区后,梅西再度断球挑传,特维斯近距离顶空门破网。从慢镜头可以清晰地看到,梅西二度传球时,特维斯越位非常明显!意大利“金哨”罗塞蒂或许是察觉到了问题,找边裁询问,但不知为何,边裁并未提醒主裁越位。慢镜头显示,边裁并非处于平线状态,这或许是一个借口——当然,如果边裁本身的倾向有问题,那就是另一回事,遗憾的是这样的事无论如何也很难查证。

  顿时,关于世界杯足球赛该不该引进鹰眼的讨论也被众多专家提了出来。

  每逢大赛,国际足联总要拿出一个公平竞赛的旗帜,但足球争议判罚出现的比例实在太高了。去年冠军杯半决赛,巴萨与切尔西一战的场面滑天下之大稽,世界杯附加赛上,亨利手球门事件,更是让全世界球迷义愤填膺。世界杯进了淘汰赛,一天之内,竟然出现了两个荒谬的判罚,这样的球赛,如何配得上“Fair Play”旗帜?其实,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增加电子裁判。名帅卡佩罗今年4月说过这样一段话,很有代表性:“亨利的一个手球,毁掉了一支国家队两年的努力,一个教练和一些球员一生的梦想,代价太高昂了。我认为,引入高科技是有必要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里,可是足球没有丝毫进展,落后于时代。没有进步,没有学习,没有改变,我们依然用过去的那一套来比赛……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吗?”AC米兰副主席加利亚尼也说:“既然篮球、曲棍球等赛事可以使用电子裁判,足球为什么就不行?”

  记忆中有这样的一幕:莎拉波娃与小威的一场网球赛事,裁判判罚莎娃的扣杀出界,莎娃要求挑战鹰眼。全场因此屏息,盯紧大屏幕。当慢动作显示球确实出线后,那个做出判罚的助理裁判长出了一口气……如果这一幕出现在足球比赛里,类似的误判还会存在吗?绝对不会!

  让人不解的是,足球世界的两大权威机构却一直坚决反对引进“电子眼”。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危言耸听:“增加电子裁判?那将会是足球比赛的末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则指出:“如果没有裁判人为的错误,只有慢镜头来判断一切的话,我想人们走出球场的时候,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讨论,没有厌恶声讨的主题,那么他们就会不爱足球!”

  没有误判,就没有魅力,这就是权威们的态度?!对于这一点,球员、球迷和媒体多有微词,有人尖锐提出:“如果引进了电子裁判,受最大打击的就是这群足球官员。因为这群人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结果了!”

  “兰”怕“德”,

  德意志战车缘何强大?

  其实,不管裁判判罚的争议是否存在,英格兰足球与德国足球之间的对抗永远不会休止。尤其是近些年,他们之间的决斗,早已从世界杯的赛场延续到了国内的足球联赛之中。

  在欧洲俱乐部赛场上,英国的曼联和德国的拜仁就是一对死敌。

  拜仁慕尼黑作为德甲联赛理所当然的巨人,代表的是整个德甲的形象;而自海瑟尔惨案之后,曼联是毫无争议的英超之王,两支球队在欧洲赛场中的碰撞,可以视作两国足球在俱乐部层面的对立代表。由于多次在关键比赛中相遇,两支豪门也理所当然地结成了世仇。

  说到底,拜仁慕尼黑和曼联的仇恨正是两国国家队的延续。1999年的诺坎普欧冠决赛是两支球队仇恨的起点。巴斯勒的任意球帮助拜仁一直领先到了接近90分钟,扬克尔和绍尔都有机会锁定胜局,但笑到最后的却是曼联:弗格森派上的副将索尔斯克亚和谢林汉姆上演了欧冠历史上最有名的绝杀,却让库福尔和埃芬博格徒留失落的背影。但谁能想到拜仁的复仇来得如此之快:2001年拜仁慕尼黑就淘汰了曼联并最终战胜巴伦西亚夺得冠军。两支球队的梁子算是正式结上了。两队最近的恩怨史是在刚刚结束的本赛季的欧冠淘汰赛上,拜仁慕尼黑再次利用客场进球多的优势压倒了红魔。就连弗格森都不讳言地表示“拜仁慕尼黑是我们在欧洲战场上最让人头疼的对手”,能让受封为爵爷的老爷子说出这样的话,两支球队的深仇大恨可想而知了。曼联和拜仁的对立,也算是英德恩怨的缩影了。

  在联赛经营的模式上,英超和德甲也是截然不同。

  当前,英超集中了多数大牌球星,被球迷称为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联赛,当然也是负债最多的联赛;德甲,没有多少顶级球星,在五大联赛中仅略胜法甲联赛,排在倒数第二位,但是德甲却是盈利最多的联赛。两个国家迥然不同的经营理念,造就了两国联赛的巨大差别。

  据相关资料显示,英国人在运营自己俱乐部的时候,似乎依然想维持早已远去的帝国荣光,哪怕是大肆举债,也要加入对顶级球星的追逐,可以说,除了皇马、巴萨之外,英超俱乐部是最舍得花钱的了。但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多家传统的老牌俱乐部因为经营状况的恶化而走上了被转让的末路。现在英超中掌管俱乐部的英国人已经少之又少了,但即便如此,英国人依然嘲笑德国人的穷酸。

  德国俱乐部运营则秉承另一种风格:他们的豪门或许不如英超那么多,但是多支低成本运营的中小球队在欧洲战场上的成绩也算不错。更重要的是,在负债经营已经成为世界俱乐部的主流的时候,德甲俱乐部保持着难得的多数盈利的局面。就连拜仁这样的巨人球队,也在转会市场上保持着冷静。他们嘲笑英格兰俱乐部“冒着破产的危险也要买球星”。而根据权威数据统计,德甲俱乐部的财政状况在整个欧洲都是最好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德甲更加注重培养本土球员,培养年轻选手;英超则更喜欢挥金如土收购各国球星、包装球星,以保证联赛精彩程度。因此,我们发现在这届世界杯上,生龙活虎的德国队与老迈的英国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平均年龄竟然相差了整整5岁。同时,现在的德国队理念先进,思想开放,目前也算是一支由一半移民和一半本土球员组成的国家队:两个波兰后裔、一个土耳其后裔、一个突尼斯后裔、一个加纳后裔。德国队的首发阵容当中,有5名球员不是正宗的日耳曼人,整支球队当中有10名球员是二代移民。这是德国历史上最不“纯粹”的一支德国队;这又是德国足球史上,踢得最为纯粹的一支德国队。

  目前,德国队的这种年龄结构非常好,除了克洛泽和卡考,其他8名移民球员都是在25岁以下,厄齐尔等3人更是只有21岁,如果不是大博阿滕在最后选择了加入加纳,这个数字还会增加。应该说,大量移民球员的加入,改变了德国足球的风格。本届世界杯上,德国人也可以打出让人眼花缭乱的短传配合,也可以展现出让人吃惊的小技术。从这届世界杯上,我们已经可以勾画出未来德国队的框架,德国本土球员负责防守,移民球员负责进攻。这是德国足球的成功,也是他们能在这场英德大战中狂胜的真正原因。▲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英格兰 德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