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 新闻> 巴西> 世界杯1/4决赛荷兰VS巴西> 正文
从今天开始,硝烟弥漫的南非战场将进入短暂的“休战期”。7月2日,晋级八强的足坛豪门将为四强名额展开更为激烈、残酷的厮杀。截止到昨晚12时,南非世界杯8强名额已出炉7个:荷兰VS巴西、乌拉圭VS加纳、德国VS阿根廷、巴拉圭VS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间的胜者。
荷兰 VS 巴西谁胜谁进决赛?
对决时间7月2日22:00
在世界杯的舞台上总是充斥着各种说不清却真实存在的“定律”。以巴西队为例,在最近20年的世界杯历史上,巴西队便呈现出一个神奇的“规律”,即夺冠与不夺冠规律性间隔。1990年巴西队倒在1/8决赛上,1994年成功捧杯;1998年巴西输给法国屈居亚军,2002年又再度称雄;2006年,巴西没能打进4强,如果按照这个“规律”来看,本届世界杯的冠军非巴西队莫属。
不过,巴西队要想让这一夺冠“规律”成真,首先要闯过荷兰这关。1/4决赛上,“巴西桑巴”将遭遇“橙色风暴”。有意思的是,在世界杯历史上每当巴西对阵荷兰同样有一“规律”在暗中作祟,即胜利的一方总能够杀进冠亚军决赛。
两队在世界杯中一共交锋3次:1974年荷兰2比0获胜,虽然最终杀进决赛,但没能在德国面前摆脱“无冕之王”的倒霉绰号;1994年美国世界杯1/4决赛中,巴西3比2险胜荷兰晋级,最终桑巴军团在该届世界杯中夺冠;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半决赛上,巴西用点球淘汰了荷兰,但晋级的巴西队却在决赛中惨遭齐达内领军的法国队羞辱。所以,当桑巴之师与橙衣军团在世界杯的舞台上第四次相遇时,难免会让人对这场“经典”之战充满无限遐想。
事实上,抛开这些所谓“规律”,巴西与荷兰这场“生死战”能否为全世界球迷奉献一部“攻势足球”的对攻好戏,才是本场比赛最大的看点和悬念。然而,在本届世界杯上,曾经的华丽足球、攻势足球都变得越来越功利。不过,巴西主帅邓加已经放话,“我们要用攻势足球击溃荷兰队。我们必须继续尝试开放式的打法,对荷兰的比赛需要球队更加频繁的进攻。”
乌拉圭 VS 加纳“平民”之战不平庸
对决时间7月3日02:30
有人说,乌拉圭队与加纳队会师八强,是最近两届世界杯上最“平民”的一场八强战。的确,无论是两队的球员阵容,还是两队在世界足坛的战绩,都不能与巴西、阿根廷、德国、荷兰这样的世界足坛豪门相提比并论。但就是这样一场被外界视为最“平民”的遭遇战却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作为非洲球队的仅存硕果——加纳队的肩上不仅担负着整个非洲足球的荣誉。由于本届世界杯是首次落户非洲大陆,所以在南非世界杯之前,外界对南非在内的6支非洲球队寄予厚望。球王贝利甚至还预言,将有一支非洲球队杀进决赛。然而,小组赛过后,加纳队成了非洲足球的“独苗”。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加纳队的晋级既捍卫了非洲足球的尊严,也是对南非世界杯的票房是一种保障。
与第二次杀入世界杯决赛圈的“新人”加纳队比起来,乌拉圭队则是早期世界杯舞台上当之无愧的豪门球队。1930年首届世界杯,乌拉圭以东道主身份参赛并最终获得冠军。1950年世界杯,乌拉圭在决赛中2:1逆转战胜巴西队第二次捧得大力神杯。1970年世界杯,乌拉圭队打入四强。而此后的40年时间里,这支南美老牌劲旅则再未取得过像样的成绩,甚至连进入世界杯决赛圈都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40年后,乌拉圭队在塔瓦雷斯的率领下卷土重来。对于两度获得世界杯冠军的乌拉圭队来说,现在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击败加纳挺进四强的成绩向世界宣告:乌拉圭队又重新回到了世界强队的行列中。
德国 VS 阿根廷没有恩怨但有故事
对决时间7月3日22:00
与英德大战的“深仇大恨”比起来,德国队与阿根廷的相遇虽然没有那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但这并不妨碍“德阿之战”的故事性。而这个“故事”的中心自然是离不开阿根廷队主帅马拉多纳。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马拉多纳“封王”,决赛中的手下败将正是德国队;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马拉多纳再次把阿根廷带进世界杯决赛,但在决赛中却因为一个点球还了债,最终0:1负于前西德。如今,马拉多纳的身份虽然已从赛场上的核心球员转型为球队的幕后军师,但这并不影响马拉多纳和德国队之间故事的精彩性。“与德国队相遇勾起了我很多回忆,这其中有美好的回忆,也有不堪回首的记忆。”马拉多纳对媒体坦言,与德国队一役他恨不得自己换上球衣上场比赛。
事实上,与马拉多纳的“点球灰色记忆”比起来,阿根廷队在上届德国世界杯1/4决赛中“死”于点球大战的经历更为惨痛,而他们当时在“点球大战”负于的对手正是德国队。所以,当阿根廷队又要在1/4决赛中与德国队相遇时,阿根廷队守门员罗梅罗在昨天接受媒体采访时便称,“德国队上次世界杯的做法非常狡猾,他们利用东道主的优势和盘外招,对我们球员的训练了如指掌。我想这样的事情在这次不会发生了,我们已经做好无论是在90分钟还是120分钟,或者是点球大战中应对各种情况。”看来,不管德阿之战结果如何,这都将是一场有“故事”的战役。 本报记者 赵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