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拉多纳任意球魔技如20年轮回 大师技艺还可目睹几次

2010年06月11日13:28   东方体育日报     欢迎发表评论   转发此文至微博

  夜晚七点,场灯高挂。阿根廷队照常举行合练,主教练马拉多纳向外界开放了最后十五分钟的训练。任意球,连罚三脚,颗颗死角。所有的摄像机、摄影机对准着他。只有马拉多纳是真正的明星。这也是300多名远道而来的世界杯记者,在寒风黑夜中等候三个多小时的共同心声。

  阿根廷的整堂训练课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笑声持续不断地从球员和马拉多纳所在的地方传过来。

  嚓,嚓,嚓——三脚直接任意球,清脆地挂上了球门的左上死角。伴随的是记者看台上叫好声、鼓掌声、惊叹声,还有“迭戈”、“阿尔曼多”的零星喊声。

  夜晚七点,场灯高挂。马拉多纳率领阿根廷一批中场好手进行最后的任意球练习。可能是实在看不过弟子们的脚法,不是被扑,就是高飞,老马不再把球抛给他们,而是自己主罚起直接任意球。倒退、站定、助跑,接触球的一刹那,闪光灯和快门声集结。连罚三脚,颗颗死角。

  真值啊。我在心中感叹。这大概也是300多名远道而来的世界杯记者,在寒风黑夜中等候三个多小时的共同心声。

  南非世界杯阿根廷大本营,比勒陀利亚大学。从没见过这么开阔的大学,单是正规足球场这样的各式运动场,就有十几片。除此之外,满眼都是开阔的草坪,葱郁的树木。

  南非总统府就在大学的不远处,气派,雄伟,难怪老马打死也不愿去约翰内斯堡开发布会和看开幕式,不惜与FIFA对抗。

  什么都好,就是阿根廷人的工作效率让人揪心。四年前,在德国一小乡村,阿根廷的训练时间就比通知记者的晚了三个小时;四年后,竟然一点没变,300多名记者又被挡在门外排队足足三个小时。

  从白天到黑夜,从天热脱衣到瑟瑟发抖,大概世界杯上星光最为璀璨的阿根廷队,就值得记者们这么艰苦地“追星”。到了放行的时间,天已全黑,黑人安保们拿着手电筒一个个照着记者们的证件。据说,前一天的训练,热情的球迷和安保发生过冲突,所以现在自然更严格了。

  只有阿根廷队会吸引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只有阿根廷队会只开放训练的最后十五分钟,只有阿根廷队会喜欢在晚上练球。老马的意志无比强大,现在,一切都他说了算了。

  四年前,他只是一个球迷。每每陪着两个女儿通过球场贵宾通道走上世界杯的看台,只能在看台上挥挥手上的蓝白围巾。四年后,他终于回来了。他穿上了阿根廷国家队的蓝黑外套,他留起了半黑半白的落腮大胡,整个训练场在开阔凄冷的氛围下异常安静,只有他可以指手画脚,高声喊叫。

  只有马拉多纳是真正的明星。所有的摄像机、摄影机对准着他。训练结束,他主动走上前和辛苦扑着任意球的两个门将拥抱,都说阿根廷门将是个软肋,这样的礼遇是否也在向外界暗示着什么?

  慢慢地走回替补席,老马有些摇晃。两个多小时训练下来,老马强忍着一个50岁人的疲劳。他不是那种叉腰站在场边吆喝的教练,他的脚下始终有个球,对抗、任意球、传中、射门,老马一定觉得,2010年,依然是我的世界杯。

  82年红牌,86年登顶,90年救主,94年药检。这是他的第五届世界杯。已经分不清他因世界杯而传奇,还是世界杯因他而美丽。坐上替补席,助理教练们都围了过来,和他不断开着玩笑。老马已经没太多力气,而是俯身把钉鞋换下,再换上跑鞋。

  走回营地的路上,还要穿过一片球场,所有媒体都在呼唤他的名字,跟着他的方向。老马没有留步,但不时回头。

  2003年,马拉多纳来过上海。那时去追星,得到合影,得到签名足球,但唯一的遗憾,看到身体如此发福的老马,病怏怏的。

  果然,2004年一度病危。

  再次见到老马,他的任意球还能挂上死角。就像1994年美国告别时对希腊的那次挂角。

  老马边走边回头跟记者打招呼,身材没有那么胖了。不仅如此,表情坚毅,嘴角叼着哨子。像个统帅的样子!

  阿根廷记者说,阿根廷国内都不看好这届国家队。“我们有11个天才,但我们不是一支球队,”民族报的一位记者说,“我更看好巴西,他们可能只有3-5个天才,但他们是一支球队。”

  “都怪马拉多纳吗?”我问。

  “哦,他是马拉多纳……”话题到此为止,彼此心领神会。神,是不可以质疑的。

  再见老马,希望老马不要过早说再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阿根廷 世界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