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顾泳
昨天,记者从市健康教育协会等主办的“首届中国城市饮水与健康高峰论坛”上获悉:作为人体七大营养素之一,水在人体营养的“膳食宝塔”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为人体提供了日常生活中必要的电解质、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然而,不少市民对如何科学饮水存在诸多误区。
纯净水=健康水?
以往日常饮水多采用自来水,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办公室、居家流行纯净桶装水,便捷之余更显“健康无害”。如今,商家更不断推陈出新,推出蒸馏水、活化水、生态水、磁化水、太空水、去离子水等。专家表示,类似的净水并非健康选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水必须符合几个条件:不含对人体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质;水的硬度要适中;富含多种人体健康所需的矿物质、微量元素;PH值呈弱碱性等。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宋伟民认为,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来自食物,但水中所含的微量元素也至关重要。纯净水、蒸馏水等缺乏体内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居民不宜长期饮用。此外,纯净水中如添加各类微量元素,其过程常常会产生复杂的卫生问题,降低水的安全性。专家建议居民以无机物、矿物质含量适度的无污染天然水源为日常选择。
饮料当成饮用水?
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所长李复兴表示,很多商家受经济效益的驱使,在饮料外包装上宣传活性饮品、美容饮品等,这些广告使消费者忽视了饮料本身的弊端所在。其实不管何种饮料,过多饮用都会造成能量超量,损害牙齿甚至诱发慢性病。比如喝一罐可乐,人体就摄入约140千卡能量,过多的能量积聚起来,就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上海市营养学理事长郭俊生建议,合理选择饮料,才能达到消暑又无害健康的目的。具体说来,饮料可根据个人的体力活动、所处环境、身体营养健康状况、年龄大小、口味偏好等选择。体力消耗大、高温作业的人,宜选择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多的饮料,如矿泉水、运动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便秘患者和减肥人群,可选择纤维饮料、蔬菜饮料等;消化不良的人群,可选择益生菌饮料。不过,所有人群最好选择不含糖或低糖的饮料,儿童尤其不宜大量饮用含糖量高的饮料。
饮水并非越多越好
每天喝足八杯水,不少市民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宋伟民解释说,正常人每天至少应从饮食中补充2200毫升,才能达到平衡,过多或过少饮水都不利于健康。根据我国营养学会的标准,居民在温和气候环境进行轻体力活动,建议每日饮水1200毫升(6杯水);如在高温环境下劳动,需适度增加饮水量。
过少饮水会导致衰老加速,但过多饮水也会产生副作用。郭俊生称,水摄入量一旦超过肾脏排出的能力,可能引起水过多及中毒。这种疾病症状包括少尿或无尿,心力衰竭、肝性腹水等,严重的甚至出现渐进性精神迟钝,恍惚、昏迷、惊厥等,以致死亡。专家强调,饮水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200毫升为妙。饮水时间也可分配至任何时刻,这样既补充体内所缺水分,也不会为肠胃、肾脏带来额外负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