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丁俊晖———斯诺克机器

2010年07月11日05:34   新晚报       转发此文至微博

  资格不是谁都可以喜欢丁俊晖

  在输给墨菲的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丁俊晖还是表现出了一点不开心:当有记者问他,下半场是否有想过放弃比赛,他这样回答道:“我打球没有放弃,请你看懂台球再问我。”

  毫无疑问,丁俊晖本赛季拿到英国锦标赛冠军,再度返回世界排名赛巅峰之际,他已经是确立了自己在台球江湖的地位,即便还算不得少林武当的门派至尊,也没有东邪西毒的侠客传奇,但至少相当于五岳掌门之一,没有一个世界斯诺克高手会不承认丁俊晖的顶尖地位。

  毫无疑问,这也是在告别了人们目之为“天才少年”之后,以“男人丁俊晖”的面目出现在台坛的小丁最成功的一个赛季。本赛季他已经三次打进排名赛决赛,大奖赛获得亚军,英锦赛夺冠,而此番中国赛虽然冲击个人第五个排名赛冠军未果,但亚军也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成绩。

  假如你享受了台球,享受了斯诺克的魅力,就不要那么苛责,丁俊晖都很欣然,我们有什么理由比他还失落?

  所以,当丁父丁文钧放言“只要小晖的信心没有丢,斯诺克总有一天是他的天下”,你应当理解这是他身为父亲的偏爱;当丁俊晖面对记者提问,抛出一些诸如“我打球没有放弃,请你看懂台球再问我”之类噎人的回答,我认为这样的脾气、个性算不得什么大事。我们关注的是一项运动和一个选手,而不是道德模范;当有记者指出,中国赛的观众素质有待提高,有在选手击球时发出响动、干扰比赛的行为时,OK,我们应当改进。毕竟,台球和斯诺克运动在中国的历史比不了发明了这项“绅士运动”的英国,但这些都是需要改善的小的细节。

  重要的是,斯诺克中国赛在培养着这项运动的影响力,造就此项运动越来越多的中国粉丝。人口众多的中国有可能成为斯诺克运动在地球东方的另一极。

  爱音乐,还是爱春哥,这是个问题。喜爱音乐的人,可能偏爱古典的巴赫,也可能痴迷现代的RAP。但在偶像流行的年代,人们的喜爱可能倒置过来:他们更需要的是偶像的个人魅力,而不是特别在意偶像的身份,在意他是做什么的。所以,有人“信春哥,不挂科”,有人迷恋“犀利哥”的传说。

  所以,对于把丁俊晖视为偶像的人来说,他们会包容偶像的一切,甚至会把偶像的缺点也当成可爱的个性,并反击一切对偶像的攻击和质疑。

  还有一类,几乎是中国体制下特有的“体育迷”,他们不在乎一项体育运动的内质是什么,甚至对运动的基本规则都没兴趣了解,更别提亲身参与这项运动了。他们只是“冠军名号”的粉丝,只是想通过别人拿到冠军的名号,来收获“同胞自豪”。这样的人,常常因为选手的失利,甚至为一个本应荣耀的“世界亚军”而气极败坏。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真正热爱一项体育运动本身,才会依其个性,或者喜欢足球,或者喜欢斯诺克,或者喜欢丁俊晖,或者喜欢奥沙利文。不同于“偶像崇拜主义”和“体育民族主义”的偏狭和异化,真正的体育迷懂得包容和欣赏,他们常常会为“非我族类”而鼓掌,也常常会为失败者喝彩。

  爱生活,爱台球,爱小丁———这才是健康心智的因果顺序,其中自然蕴涵着平等、接纳和宽容的真意,是人类真正需要的体育境界。

  同情我们从来不羡慕丁俊晖

  在中国体育的一个个成功中,丁俊晖是一个异数。没有少年体校,没有体工大队,没有上级主管,以至夺冠之后也不必“感谢国家”。这个体制外成长的孤独男孩,他的人生讲述的是一个“人球合一”的故事。

  曾经,这个故事带给人们很多的憧憬,习惯在举国体制话语下生活的人们在小丁身上看到另一种成功路径:“家庭培养+个人奋斗”。(参照某一种熟悉的说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举家体制”。)作为一家人的希望所系,小丁的人生历程仿佛就是那句广告语:“不走寻常路”。当别的孩子在校园晨读时,他是台球桌旁一个瘦小的身影;当同龄人在集体生活中学习如何与外界沟通、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台球桌旁的瘦小身影显出一种可能是永恒的孤独。

  我不知道小丁是否也曾望向窗外的蓝天,羡慕着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童年,心里闪过那么一丝念头,哪怕只是一瞬间的念头:这个,可以有。当然,在父亲强大意志的主宰下,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些,真没有。小丁是家庭的一个产品,十几年精心锤炼的产品,优质、畅销的产品。以当年的愿景而言,老丁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实现了所有的期待,并品尝着梦想成真的喜悦。这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现实版本,我们该去在意其他吗?

  也许我们应该去在意。在丁俊晖的成功背后,站立着无数痴心的父母,他们从丁家的故事中获取了灵感,也获取了精神的支撑。在对未来的憧憬中,一个个与小丁一样瘦小的身影被摒除在正常的生活道路之外,成为家庭流水线上的原材料,期待着被锻造成高贵的奢侈品。在新闻报道中,我读到这样的故事:某个喜欢长跑的父亲,中止了10岁女儿的学业,让她每天像马家军一样训练。面对记者询问,小女孩说:我想读书。在她旁边,则是意志如铁的父亲;另外一个故事也大同小异:痴心的母亲每天带着辍学的女儿奔波于各个电影厂的门口,寻找着当演员的“实习机会”,小女孩的回答同样也没有出人意外:我想和小朋友们在一起。

  无需再举证,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在上演着“望子成龙”的活剧。我们不能去指责这样的期盼,不过常识也告诉我们:没有选择的生活不是好的生活。对于那些还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孩子们,谁又有权力剥夺掉他们的童年?被设计的人生是否还有别的可能性?

  与经常为人诟病的举国体制相比,老丁们的内在逻辑是相通的:你的生活必须服从我的意志。丁俊晖在多个公开场合所表现出的性格缺陷,经常以一种不和谐的声音伴随着与之相关的新闻,这是一个“产品”的宿命吗?“举家体制”如果是一种选择,我们所寄望的,是它有一种不借助于国家力量的自由,有一种运动天赋自然涌现的自由,有一种自己寻找体育自己从体育里获取快乐的自由,但当这自由被“服从”和“不许选择”的强大力量挟持时,它也就成了狗屁自由。可以说,一个成功的丁俊晖后面,跟随的是无数个被磨灭的心灵。

  失学多年以后,小丁被复旦大学特招录取。记者前往采访,听到的声音是:“读书有什么用?我不喜欢。”其实,人生在很多时候是不能以“有用”或“没用”来衡量的,它还应该包含更多。

  无论是“举国”还是“举家”,都不应该忘记这一点。

  建议休赛三年

  丁俊晖23岁了。如果以普通人的成长轨迹来看,这个年龄应该正是“不着四六”的时候,如果再坏一点,应该泡妞无数、烂醉数次了。

  但这样庸俗的事情对于丁俊晖来说简直是“爱丽丝漫游仙境”。小丁是在“禁室培育”长大的奇葩,从他18岁获得第一个冠军开始,丁俊晖就不再是丁俊晖本人,也不再是丁文钧的儿子,他是为台球而生的,是中国的80后十大杰出青年,是某杂志评出的年度人物———以冷静优雅而著称。甚至早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小丁就被扣上了“神童”的帽子,他的一举一动都有镜头跟着。当他对记者不耐烦的时候,接二连三的输球的时候,被八卦媒体硬塞给一个女朋友的时候,他能做些什么?

  丁俊晖的逆反表现是夹着尾巴,然后乖乖走开。他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赏赐给他一根愤怒的中指。是的,借着名声和一支球杆让他挣到了花花绿绿的钱,可是验钞机里一起卷进的还有童年和青年的美妙时光。作为一架性能良好的机器,丁俊晖这个品牌赚大发了,但除此之外呢?

  在吕克贝松编剧的电影里,狼犬丹尼恰似这样的机器。4岁直到30岁,丹尼以为活着的最大含义就是打架,然后让赏给他饭吃的人高兴才对。

  如你所知,打架不是生活,打台球也不是生活,爱、家庭、朋友、亲情才是生活的意义。只不过有些人宁愿用物质去称量生活的重量。

  打败丁俊晖之后,2005年世锦赛冠军墨菲认为,这是由于丁俊晖身上肩负太多的期望所致,因为一个只有23岁的年轻人,根本不应该给他太大的压力,中国的台球迷应该给他一些空间和时间。

  这种道理我们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懂得,老人家说,“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可是,丁俊晖那里有充裕的时间来梳理自己,打磨生活。他的前辈庞卫国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回去之后赶紧总结,争取下次不要再犯。

  丁俊晖所能做的就是不断用冠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尽管他已经做的足够好了,但这没有用,人心的贪婪程度无法说得清楚。在他的身后,严父丁文钧说,“只要你不放弃台球,我就不会放弃你”。

  因此,从8岁开始接触台球,13岁获得亚洲邀请赛冠军开始,丁俊晖就真正运转起来了,此后的十余年没有一天可以偷懒懈怠,甚至逃避。

  在英国训练的3年里,丁俊晖说得最多的是“开灯、关灯、摆球”,8小时内没人跟他说话,他也极少跟别人交流。回国后,朋友们发现他的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一句简单的叙述也要吭哧好久。即便已经有了名号,已经不再青涩,他的生活依然是,至少有6个小时的练球时间,然后是篮球、游泳或者电子游戏。

  从8岁起,21个颜色各异的台球就是他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心。我担心,即便再有天赋和才华,如此消耗下去,丁俊晖还有多少兴趣和喜爱之情献给台球呢?要知道,艺术家很容易因为失去兴趣而沦落为杀猪匠。

  丁俊晖刚出道时,专家给他的鉴定是:性格内向但好胜心很强、面容沉稳、很少表现出剧烈的情感波动,是个外柔内刚的孩子,非常适合台球运动。但现在,他的长处似乎已成为短板。一到世锦赛这样的比赛中,需要长局决胜时,丁俊晖就暴露出最后时刻注意力不集中的劣势,他说他最后确实有点累了。

  桀骜不逊的奥沙利文曾说,“我对斯诺克有些厌烦。在我生命中,家庭排第一,跑步排第二,斯诺克只排第三。”

  以丁俊晖的性格和所背负的希望,他不敢也不能说出这样的话。不过,人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下一场比赛。也许,丁俊晖真应该离开斯诺克三年,去享受一下正常人的生活,从头再来,不为盗梁和名声谋,只为兴趣打球。据《全体育》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