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世界杯开赛前一天,法国一家名为Kelkoo的在线调查机构就公布数据称,在法国境内出售的2010年世界杯相关商品中,有23%都是假货,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名牌队服。
这家机构甚至担心,如果法国队小组出线,这些假货将以侵权行为获得4200万欧元的非法收益,一旦进决赛,这个数字将会变成9000万欧元。幸好,法国队的提前出局让至少5000万欧元的不义之财打了水漂。但对于包括150名专家在内的国际足联维权团队而言,现在正是加班加点严打“傍名牌”的时刻。
事实上,为了维护一切与“FIFA”、“World Cup”、“SA2010”、“Zakumi”等有关的文字和图形标识,国际足联早就张开一张大网打击侵权行为。世界杯尚未开哨,FIFA就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大约2500次维权行动。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仅在5月份南非本土,国际足联就处理了超过400起涉嫌商标侵权的案件。
不过,铁面的执法大队也有头疼的时候,那就是他们遭遇“埋伏营销”的时刻。所谓“埋伏营销”,是指未被授权或许可的、擅自利用世界杯及国际足联相关资源而达到特定商业目的的市场企划活动。因为不少“埋伏营销”的手法实在很有创意且善打擦边球,常令国际足联措手不及。2006年世界杯时,一批荷兰球迷观赛时下半身竟然只有一条内裤。原因就是本来罩在外面的橙色沙滩裤上印有一家巴伐利亚啤酒商的标识,维权人员认为这与官方赞助商百威啤酒的利益有冲突,于是勒令这些球迷脱掉涉嫌“埋伏营销”伎俩的短裤,否则就别想进场。
到了南非,“埋伏营销”再战江湖。据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一家名叫Kulula的南非廉价航空公司,曾在平面广告上将自己称作“the unofficial national carrier of you -know-what”,意思是“就是你知道的、那个啥的非官方全国空运商”。除了这个令人笑喷的“你知道的那个啥”外,该公司还在广告上使用了南非国旗以及一名足球运动员和若干足球。国际足联很快向这家公司发出律师函,以涉嫌“埋伏营销”之名要求其撤换广告,因为上述文字和图像凑在一起的意思不言自明。Kulula于是将广告上的足球改成了迪厅里面的水晶球,国旗换成了当地的一种喇叭,广告中球员的球袜和球鞋也脱去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