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世界杯,中国队没来,中国商品来了。从满场吹响的vuvuzel a到吉祥物“扎库米”绒毛玩具,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这让希望带点纪念品的中国记者犯难,跨越太平洋、印度洋,带回的全是国产货。出口转内销,有点无奈。
在南非近20天了,往返数个世界杯场馆发现,中国元素最扎堆的,不是广告板上显示的某太阳能企业广告,也不是产自北国的啤酒品牌,而是比勒托尼亚球场内的洗手间。
从抽水马桶到排风扇,从卫生纸卷筒到烘干机,不用看标签,就知道是家乡货。卷筒上无商标、无品名、无生产商,只赫然印着“精品”二字,不知道该产品就叫“精品”牌,还是以精品的名号打“擦边球”。20天刚过已筋骨松散。排风扇工作卖力,只是气喘吁吁,声响不小。烘干机气若悬丝。细看商标,倍感陌生。上网一查,都是一些乡镇企业的产品,其影响力甚至还来不及出省,却漂洋过海。
中国品牌上了世界杯的广告板,并不意味着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从明天开始,开幕18天的赛事“稍息”两天,成为各商家插播广告的黄金时间,某中国企业将联合国际足联,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媒体邀请函发到了新闻中心,不少记者接过看一眼,顺手投入废纸箱。关门时,工作台上都是留下的邀请函。
此前,世界两大运动品牌,一个把本国的老门将请来助威,另一个则搬出了家乡的篮球名将科比·布莱恩特。上百记者,不请自到。有些品牌,不用造势,世界媒体却避之不及,谁都知道,那个名为“普天同庆”的官方用球是阿迪达斯的产品;场上近10台3D摄像机,全是索尼的技术。
世界杯是足球舞台,也是商业秀场。对接世界杯,不是让肥罗、卡卡嚼上几片润喉糖那么简单,也不是在广告板上出现4个汉字那么容易。它们都是中国制造,但在世界杯的舞台上,依旧是默默无闻的配角。
诚如中国足球一样,如果没有巴西、阿根廷的天赋,中国制造该有着德国、日本的实在。不然,也会永远徘徊在决赛圈外。本报特派记者赵博(本报比勒陀尼亚6月29日专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