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极度争议判罚让国际足联如坐针毡 明知是错为何坚持?

2010年06月28日07:43   东方网-文汇报     欢迎发表评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极度争议判罚让国际足联如坐针毡明知是错为何坚持?


  一场本应完美的比赛,却因为一个极度争议的判罚,而成为话题。第38分钟,兰帕德的射门显然已经越过门线足有半米,但这个本应该将比分扳为2比2的进球,却被裁判无情地扼杀了。

  不少中立球迷的第一反应便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是不是英格兰在为1966年决赛杰夫·赫斯特的那个球还债?巨大的争议似乎穿越了整整44年,又一次回到了舞台中央。

  1966年赫斯特那个击中门楣弹下的射门是否有效,这已经是一个无解的话题。由于当年的转播镜头设置过少、转播技术同样不成熟,即便今天用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来分析留存下来的录像,也很难确定那球是否整体越过门线。7年前,我曾采访过当事人博比·查尔顿,当然肯定会提起这个永恒的问题,爵士的回答相当值得回味,我至今难忘——“进了,当然进了!作为英格兰人,都会这么觉得,我当时也的确就是这么觉得。当然,直到今天,我去德国的话,所有人依然会对我说:第三个球,第三个球……”

  类似的争议,今天绝不可能再出现。全方位的转播镜头,让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球迷,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看清每个细节。兰帕德是昨夜全地球最冤的人,他原本可以证明自己绝非像姓氏“兰怕德”那么不吉利,但足球场上的终审者——裁判却剥夺了这个机会。乌拉圭籍主裁判豪尔赫·拉里昂达只是一位可怜的替罪羊,同胞边裁没有给他任何提示,在这电光火石的一瞬,任何判断只能基于本能:是的,坐在电视机前的你能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视觉改变,而他,比起100年前的足球裁判,顶多多戴了一副不错的隐型眼镜。

  这样的纯粹误判,也是足球比赛盛产的产品,最相同的情况也许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比利时对阵巴西的1/8决赛,威尔莫茨第36分钟的漂亮射门被牙买加籍主裁判普伦德加斯特无故吹掉,比利时本可以获得1比0的领先,那么这场最终0比2的比赛也许将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彼时的裁判普伦德加斯特在中场休息时向威尔莫茨道了歉,不知道拉里昂达是否也会有相同的举动,但他一定会产生歉意,歉意不能改变任何结果。正如最后一次出战世界杯的威尔莫茨说的,“真的很难接受那样的判罚,但你只能继续投入比赛。”

  “这就是足球。”也许此话是对所有场上错误的最好解释。昨天的这个错误是否会推进足球判罚引入电子技术,我依然表示悲观,或许只有在决赛中出现一个如此的争议球,才会让FIFA的官僚们坐上针毡。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